1994年,太原1女婴因手臂残疾被抛弃,58岁拾荒妇人见其可怜,把她捡回家用面糊

文山聊武器 2025-08-20 18:32:24

1994年,太原1女婴因手臂残疾被抛弃,58岁拾荒妇人见其可怜,把她捡回家用面糊糊养大,女孩为了省车费,每天跑步5公里去上学。谁料,因此跑出了不一样的人生。 1994年,太原的冬天冷得刺骨。那时候,社会对残疾人的接纳度远不如现在,一个手臂残疾的女婴,出生没多久就被父母抛弃。没人知道她被扔在哪儿多久,只知道最后是一个58岁的拾荒妇人发现了她。这位妇人自己日子都过得紧巴巴,靠捡破烂维生,却没忍心让这个小生命冻死街头。她把孩子抱回家,用破旧的棉布裹着,开始了艰难的养育之路。 妇人没啥文化,也没钱买奶粉,只能用面粉兑水熬成糊糊,一口口喂给孩子。谁也没想到,这碗碗面糊糊里,藏着一个生命顽强的希望。孩子慢慢长大了,虽然手臂残疾,但脑子灵光,身体也不弱。她后来有了名字,叫高思恩——一个充满感恩意味的名字。 高思恩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妇人年纪大了,捡破烂赚的那点钱,连吃饭都勉强,更别提供孩子上学。可高思恩不想放弃读书的机会。学校离家5公里,坐车得花钱,她舍不得,干脆每天跑着去。早上天不亮就出发,背个破书包,靠两条腿丈量那5公里路。放学再跑回来,风里雨里没停过。 这跑步可不是啥浪漫的事儿。太原的冬天,冷风像刀子似的刮脸;夏天,热得喘气都费劲。高思恩一只胳膊使不上劲,跑起来姿势有点怪,路上没少被人指指点点。可她不在乎,咬着牙跑,一天也没落下。时间长了,腿上的肌肉结实了,耐力也上来了。她自己都没想到,这为了省车费开始的跑步,竟成了她人生的转折点。 高思恩上学那会儿,学校条件简陋,没啥体育设施。但她跑步的本事,慢慢被老师发现了。初中时,有次校运会,她被拉去参加长跑比赛,结果一鸣惊人,拿了第一。老师看她有天赋,就鼓励她多练练。她没啥专业训练条件,就靠每天那5公里“练兵”,硬是把自己的耐力跑出了名堂。 后来,她被选进市里的残疾人运动队,开始正规训练。训练苦得很,教练要求严,她那残疾的手臂还老拖后腿。可她不服输,天天咬牙坚持。几年下来,她从一个业余跑者,变成了国家二级运动员。这可不是随便谁都能做到的,得有真本事。她还代表山西参加了全国残运会,拿了银牌。那一刻,谁能想到,当年那个被抛弃的小女婴,竟能站上领奖台? 高思恩能有今天,离不开那个拾荒妇人。妇人没啥钱,也没啥本事,但她给了高思恩活下去的机会。面糊糊虽然简单,可那是她一点点攒出来的心意。高思恩心里清楚,自己这条命是捡来的,读书的机会是跑来的。她常说:“我没啥回报她的本事,只能好好活着,别让她白养我一场。” 她的故事里,没啥大起大落,就是实打实的苦日子熬出来的。残疾、贫穷、被人看不起,这些都没能把她压垮。她用跑步证明了自己,也让更多人看到,只要有口气在,就有翻身的机会。 高思恩的故事,不是啥传奇,但接地气得很。现实里,像她这样的人不少——日子苦,条件差,可就是不认命。她没靠运气,也没靠啥贵人,就是靠自己那股不服输的劲儿,一步步跑出了不一样的人生。她的经历告诉我们,生活再难,总有条路能走出去,哪怕是跑着走。 全国残运会那块银牌,对她来说,不只是荣誉,更是证明。她证明了残疾不是终点,穷也不是借口。她没抱怨过命运不公,也没觉得自己多伟大,就是默默跑,默默努力。这种精神,比啥励志鸡汤都管用。

0 阅读:0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