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大发了!”山东济宁,一男子专业抓蟋蟀30多年,练出了光听声音,就能判断蛐蛐的位置,一年就抓一个多月,一个蛐蛐季能挣50000元,最贵的一只卖到了12000元,但每晚需要走30000多步,网友:缺的是蟋蟀么,缺的是销路! 据美丽浙江8月15日消息,在山东济宁的麦田里,每年立秋过后的夜晚,总能看到一些戴着头灯的身影在田间穿梭。他们不是在找丢失的东西,而是在寻找一种能让他们月入五万的小虫子——蟋蟀。 今年47岁的老张(化名)就是其中一员,他从十几岁开始跟着舅舅学抓蟋蟀,到现在已经干了30多年。别看这活儿听起来简单,实际上门道可不少。 最厉害的是,老张练出了一身绝活儿。在安静的夜里,他能通过蟋蟀的叫声准确判断它们藏在哪个位置,误差不超过半米。这可不是吹牛,而是实打实的经验积累。 每年的蟋蟀季只有一个多月,从立秋开始到白露结束。这段时间里,老张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出门,一走就是三万多步,相当于20多公里。 穿着长袖长裤,戴着头灯,背着工具包,在闷热的夏夜里一蹲就是几个小时。麦田里蚊虫多,稍不注意就会被咬得满身包,有时候还会被麦茬划伤。 但这些辛苦都是值得的。普通的蟋蟀能卖到几百块,品相好的能卖到一两千,极品的甚至能过万。老张去年最贵的一只卖了12000元,那是一只罕见的紫背金翅。 一个蟋蟀季下来,老张能挣五万块钱左右。这个收入在当地算是相当不错了,毕竟很多人辛苦一年也未必能存下这么多。 抓蟋蟀这行当也有自己的圈子。老张经常跟十几个同行一起出门,大家既是伙伴也是竞争对手。遇到好的地方,谁先发现算谁的,这是规矩。 买家主要来自北京、天津、上海这些大城市。他们玩斗蟋蟀,讲究的是品相和战斗力。一只好的战将,能在赛场上为主人赢得荣誉和奖金。 老张的客户都是老主顾,有的已经合作十多年了。每年蟋蟀季一到,订单就络绎不绝。有些大老板一次就要十几只,专门挑最好的。 除了抓蟋蟀的这一个多月,老张其他时间也没闲着。他在镇上开了个小店,卖些蟋蟀用具,比如竹筒、瓷罐这些养蟋蟀的器具。 很多人觉得这是个冷门行当,但老张看得明白。斗蟋蟀在中国有上千年的历史,从宋朝就开始流行。现在虽然不像以前那么普遍,但玩的人依然不少。 特别是一些有钱有闲的中年人,他们把斗蟋蟀当成一种文化爱好。一只好蟋蟀就像一件艺术品,值得花大价钱收藏。 最难的是判断蟋蟀的品质。同样是蟋蟀,有的值几十块,有的值几千块。这里面的差别,外行人根本看不出来。得看头型、看牙口、看腿脚、看翅膀的纹路。 今年的蟋蟀季马上又要开始了,老张已经开始准备工具。新买了个更亮的头灯,还准备了防蚊喷雾。他说,只要身体允许,还想再干几年。 你身边有这样的"季节性高手"吗?他们靠着某个特定时期的特殊技能,就能获得不错的收入。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知道的有趣职业。 信息来源:美丽浙江 2025年8月15日
“赚大发了!”山东济宁,一男子专业抓蟋蟀30多年,练出了光听声音,就能判断蛐蛐的
玉尘飞啊
2025-08-16 12:30:2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