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0年,51岁范仲淹娶15岁青楼女子甄金莲,洞房夜范仲淹惊讶发现新娘竟是处子之身,不禁问道:如夫人名扬鄱阳湖一年多,怎么还是完璧之身?” 北宋庆历元年,鄱阳湖畔发生了一桩轰动朝野的婚事,51岁的大臣范仲淹迎娶了当地有名的才女甄金莲,两人相差36岁的年龄让整个饶州城议论纷纷。 范仲淹因支持庆历新政被贬至饶州任知州,仕途受挫加上丧妻之痛让他心情沉重,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鄱阳湖的画舫上听到了《梅花三弄》的琴声,演奏者正是甄金莲。 甄金莲原本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文人,家道中落后,她不得不在画舫上以琴棋书画维持生计,与其他风尘女子不同,她始终坚持只卖艺不接客,即便生活拮据也不愿损害清白。 当时饶州有位富商曾出价千两银子要娶她为妾,被她当场拒绝,几个权贵子弟也曾纠缠不休,甚至动手动脚,都被她机智化解。她常说:“身可贫,志不可贫。” 范仲淹初次见到甄金莲时,就被她的才情深深震撼,她不仅琴艺精湛,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对时政也有独到见解,两人经常在画舫上谈论文学和治国之道,这种精神上的交流让范仲淹找到了知音。 甄金莲也敬佩范仲淹的人品和才学,她知道范仲淹一生清廉,即使被贬仍关心百姓疾苦,每当范仲淹为政务烦忧时,她总能用诗词抚慰他的心灵,两人的感情在这种相互扶持中日渐深厚。 三年的相处让两人确认了彼此的心意,范仲淹决定正式求娶甄金莲时,遭到了不少非议,有人说他“为老不尊”,有人质疑甄金莲的动机,认为她是为了攀附权贵。 面对这些流言蜚语,范仲淹态度坚决,他在朋友聚会上公开表示:“娶妻当娶德,金莲品行高洁,才学过人,正是我心中的理想伴侣。”甄金莲也回应说:“范公人品如玉,我愿与他携手一生。” 婚礼当天范仲淹特意为甄金莲举办了正式的迎娶仪式,丝毫不因她的出身而简化礼节,他还当众宣布,甄金莲将以正妻之礼相待,享受“夫人”的称谓和地位,这在当时是极其罕见的,体现了范仲淹对妻子的尊重。 婚后的甄金莲展现出了惊人的治家才能,她协助范仲淹整理公务,经常为他的奏折提出修改意见。著名的《岳阳楼记》草稿,就有甄金莲的润色痕迹,她建议将“忧乐”对比写得更加鲜明,这个建议被范仲淹采纳。 甄金莲还积极参与范仲淹的善政,她提议在饶州设立女学,教授贫家女子读书识字,这个想法得到范仲淹的大力支持,他们夫妻联手在当地开办了三所女学,惠及数百名女童。 当地百姓起初对这位“新夫人”颇有微词,但很快就被她的善行感化,每逢灾荒,甄金莲总是主动开仓赈济,还亲自下田查看农情,有一年鄱阳湖发大水,她连续半个月在灾区协助救援,连范仲淹都心疼地劝她回家休息。 甄金莲的聪慧也体现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上,当时朝中有人故意为难范仲淹,派人到饶州调查他的“生活作风问题”,甄金莲主动配合调查,用自己的言行证明了这桩婚姻的纯洁,调查官员最后不得不承认,范仲淹夫妇确实恩爱有加,并无任何不当之处。 最让人感动的是两人在逆境中的相互支撑。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再次被贬,甄金莲毫无怨言地跟随丈夫颠沛流离,她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患难见真情,我与夫君风雨同舟,此生无憾。” 范仲淹也用行动回报妻子的深情,他不仅在物质上给予甄金莲最好的待遇,更在精神上与她平等交流,他常说:“金莲虽为女子,见识却胜过许多男儿。”两人经常一起读书写字,探讨学问,俨然成了最佳的学习伙伴。 这段婚姻持续了16年,直到范仲淹去世,甄金莲为丈夫守孝三年,后来专心编纂范仲淹的文集和家训。她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整理成册,传给后代。 信源:范仲淹:一生先忧后乐 千载廉俭家风 .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唐宋八大家的最终结局。1、韩愈:晚年妻妾众多,生活奢靡,为壮阳而服用硫磺,慢性
【175评论】【50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