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被俘最高将领吴成德,回国后被开除党籍军籍,生活艰苦,1996年,吴成德将军

历史趣闻星 2025-08-14 10:08:51

志愿军被俘最高将领吴成德,回国后被开除党籍军籍,生活艰苦,1996年,吴成德将军在84岁高龄时与世长辞,他的一生可谓传奇而坎坷,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6年,84岁的吴成德在家中静静离世,丧事一切从简,亲友与老战友送来花圈悼念,整理遗物时,家人发现了一个用旧报纸包着的牛皮纸袋,里面整齐叠放着厚厚一沓捐款收据,总额超过四万元。 对于当时的农村而言,这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而他生前衣着朴素、饮食简单,家中陈设甚至称得上寒酸,这些钱从何而来,又为何全部送人,家人不免心生疑问,追溯往事,便能明白,这位老人走过的路充满曲折与沉重。 吴成德出生在山西新绛一个普通农家,少年时性情沉稳,读过几年私塾,后来在村里教书,那时他本以为一生会在讲台与田地之间度过。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火烧到家门口,他毅然离开教室,报名参加共产党在当地开办的军政训练班,几年之间,他从八路军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基层干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他都在一线作战,积累了丰富的战场经验,也练就了坚定的意志。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决定派遣志愿军入朝作战,那时的吴成德已是第60军180师的政治部主任兼代理政委,年近四十的他再次奔赴战场。 第五次战役期间,180师在春川一带接到任务,掩护大部队北撤,长时间的激战消耗了部队的兵力与弹药,补给线被切断,前方的敌军兵力和火力都远超己方,局势极为险恶。 突围的命令下达后,部队开始分散行动,吴成德在途中经过一个山口,见到数百名重伤员留在原地,伤情严重,无法行动,血迹早已在绷带上冻成硬块,继续突围意味着更大生机,但留下则几乎注定凶多吉少。 短暂思索后,他选择留在伤员中间,组织防御,带人向山林深处转移,没有粮食,就刨树皮、挖野菜充饥;水源依靠雪和溪流,饥饿与寒冷、疾病和伤痛不断夺去战士们的生命,他自己也因长期营养不良数次昏倒,甚至误食过毒蘑菇。 十四个月里,这支队伍的人数急剧减少,直到1952年夏天,仅剩他与两名年轻士兵,就在弹尽粮绝之际,他们被美军搜山部队俘获。 被关押后,美方很快确认他是志愿军战俘中军职最高者,将其单独监禁,审讯与折磨接连不断,目的在于逼他透露情报或发表反共言论。 他的身体日渐消瘦,体重不足九十斤,但始终拒绝配合,酷刑之下,他的颈部留下明显的勒痕,手腕上至老年仍能见到电击留下的疤痕,即便如此,他仍坚持要求遣返回大陆。 1953年停战协议签订后,他被列入最后一批遣返人员,回国途中,随行干部看到这些归来的战士都心情复杂,然而等待他的不是荣誉,而是漫长的调查与怀疑。 那时对被俘军人的审查极为严格,尤其是像他这样职务较高、又在战俘营滞留时间较长的人,更是重点对象。 1954年,结论下来,在被俘期间存在“可疑之处”,因此被开除党籍、军籍,安排到辽宁盘锦的大洼农场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农场的条件恶劣,土地多为盐碱滩,冬季气温可达零下三十度,简陋的工棚漏风漏雪,每天的口粮有限,他依然抢着干最重的活,常年弯腰在地里翻土、挑水、修渠,即便如此,他仍按时向上级写信说明自己的经历,请求重新调查,但这些信大多没有回音。 转机出现在1980年,国家开始为被俘归国人员平反,有关部门调取了当年的战俘营医疗记录和战友证词,确认他在战场和被俘期间的表现无可指摘。 党籍和军籍得到恢复,待遇按照老干部标准补发,他拿到补发工资后,将其中大部分寄往贫困地区和学校,用于资助学生与修建校舍,此后几年,他陆续将所有积蓄捐出,总额超过四万元。 晚年的吴成德生活极为节俭,不抽烟,不喝酒,也不置办新衣,他常到各地学校作报告,讲述战争年代的经历与信仰,他说过军人的荣誉不在勋章的重量,而在人民的记忆里,他走过的战场早已寂静无声,但他心里的硝烟从未散去。 1996年春,他安静地走完了一生,那一摞捐款收据,是他人生另一种勋章,也让人读懂了他在大起大落间始终不变的信念与担当。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文汇网——他是志愿军中军衔最高的被俘者,他亲自枪杀坐骑选择与伤员在一起 他身后留下了什么秘密?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历史趣闻星

历史趣闻星

如星闪耀,点亮历史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