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钱学森回国后,中科院每月给他发350元人民币,后来增聘为院士后,每月增加津贴100元,就是这450元工资,钱学森还总是认为太多了。 钱学森说自己不爱钱,可不是什么场面话。这位世界顶尖科学家,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对金钱的淡漠和对祖国的赤诚。如若不然,他也不可能放弃美国优渥的物质生活和科研条件,冒死也要回到祖国。 那时,国家每个月给钱学森发350元的工资,后来又增加了100元的职位津贴,跟普通工人每月三四十的工资比起来,确实不低,可跟美国曾经开出的条件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但即便如此,钱学森还是觉得太多了,甚至因工资问题,多次写信与领导沟通:“请减去我每月100元的津贴,再把工资调成跟其他同志一样的标准。” 这不是作秀,在钱学森三番五次的请求下,他终于成功的把自己的工资降到了331.5元。有人劝他:“您这样的科学家,就算再拿多点都不过分,您这又是何苦呢?”。 每当这种时候,钱学森总是坚定表明自己的立场:“国家现在正是困难的时候,我历经千辛万苦才回到祖国,可不是回来享福的啊!” 钱学森对金钱的态度,从他处理奖金的方式就能看出来。1957年,他的《工程控制论》获得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奖金1万元。 这在当时,都能买下北京城里顶号的四合院了,可他却眼都不眨的全部买了国债,又连本带利的捐出了1.15万元 1995年,84岁高龄的钱学森又获得了一笔100万港元的奖金,同样也全数捐给了西部治沙事业有时候连外人都看不下去了:“您就算不为自己,好歹也给孩子们攒点家底啊。”可钱学森还是一如既往的“固执”:“孩子们有孩子们的活法,但我这辈子,注定是要回报祖国的。” 除了金钱方面,钱学森对待工作的态度更是如此,如今再回看老一辈科学家们走过的路,可以说是令人动容的。 当时的中国就像个娃娃坠地的婴儿,百废待兴,甚至连实验室都没有。是钱学森带领着科研团队在戈壁滩上住帐篷、啃窝头,用算盘和尺子一点一点的描摹除了“两弹一星”的雏形。 钱老晚年时,有人问他这辈子最大的成就是什么。他想了想说:“谈不上成就,只是让祖国挺直了腰杆,不在被人瞧不起。”这句话,胜过千言万语。 钱学森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做“国士无双”,他也让我们明白,爱国不是口号,奉献不是作秀。 信息来源: 上观新闻|钱学森26年前的工资单火了 文|墨海 编辑|史叔
当年美国人不想让钱学森回国,为什么不敢暗杀他?因为没办法干掉,你以为的钱学森只是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