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最后的结局,谁输谁赢不重要,其实结果早就定了。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场冲突背后,东方大国和美国好像找到了一种“心照不宣”的共识? 这场战争的打法,从一开始就和过去的不一样。现代战争早就不光是拼军队谁强、武器谁多了,更关键的是两场看不见的仗。 一场是在经济领域,西方这一次对俄罗斯下手很狠,不仅仅是封锁几个银行这么简单,而是想方设法从金融、能源、科技这三个命脉上把俄罗斯卡住,让它没钱、没技术去维持长期作战。 另一场是在舆论上。乌克兰用各种渠道,把自己塑造成抵抗侵略的形象,这让它赢得了大量国际同情,援助的资金和武器源源不断。 相比之下,俄罗斯在这方面几乎被边缘化,自己的声音很难被外界听到。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拖得越久,对俄罗斯这样的主动进攻方就越不利,时间成了套住它的绳子。 俄罗斯在战场上的处境越来越难。原计划的速战速决没能实现,反而陷进了长期消耗。前线推进缓慢,士兵和装备的消耗非常大。 后方经济则被制裁和能源市场的波动压得喘不过气。钱袋子一紧,补给自然跟不上,装备也很难更新。 战争拖到现在,俄罗斯的目标已经和最初的目标相差很远,而消耗却还在继续。这种困境,其实就像当年美国在越南、阿富汗遇到的局面,再大的国力也架不住这么拖。 这个局面的背后,美国的算盘打得很清楚。它并不急着让这场冲突结束,因为如果俄罗斯赢得太快,欧洲会彻底被吓住,这对美国来说反倒不好控制。 如果俄罗斯彻底失败甚至分裂,那欧洲就少了威胁,美国在欧洲的作用也会被削弱。所以它选择让俄罗斯维持在“受伤但还没倒”的状态。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对乌克兰的援助总是精准卡着分寸——让乌克兰守得住,但不至于有能力大规模反攻,同时搭配金融和贸易制裁,把俄罗斯压在一个既虚弱又离崩溃还差一步的区间。 而东大则不一样,我们不可能希望俄罗斯在这场战争里垮掉,因为一旦俄罗斯完全倒向西方,北方的安全压力会骤增,自己将面临双向挑战。 但我们也不希望看到一个通过战争变得过于强大的俄罗斯,因为那样的邻居潜在风险很大。所以东大会通过能源等正常贸易,帮俄罗斯稳住局面,却不会大幅增强它的实力。这种拿捏是为了维持战略平衡,既防止它倒,也不让它强到不可控。 可以说,最后无论怎么谈,俄罗斯都难回到战前的位置,而乌克兰则很可能逃不过炮灰的命运。
国民党预告,8天后不放过赖清德,美国航母已赶到,大陆有言在先。万万没想到,大陆没
【6评论】【3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