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2年,西夏铁骑突袭泾州。知州滕子京率数千民兵死守孤城,杀牛犒军,血战三日。

历史趣闻社 2025-08-13 01:06:57

1042年,西夏铁骑突袭泾州。知州滕子京率数千民兵死守孤城,杀牛犒军,血战三日。当范仲淹援军冲破暴雨赶到时,只见城头箭痕如麻,军民相拥而泣。战后,滕子京动用16万贯公使钱抚恤遗孤、祭奠英烈,军中皆呼“青天。 那场血战留下的伤口,在泾州城的砖石缝里慢慢结痂。滕子京站在城头,指尖划过箭簇凿出的深痕,雨水冲刷过的城砖还带着铁锈味。他身后,百姓正把战死民兵的名字刻在城墙内侧,有人提着石灰水,手抖得写不成笔画——刻的是自家儿子的名。 公使钱的账本在案头摊开,16万贯不是小数目。有幕僚夜里来劝,说该留点余地应付朝廷核查。滕子京没抬头,正给孤儿们写米粮调拨单,笔尖划过纸页沙沙响:“我这官帽能值几个钱?这些娃明天要是断了炊,才是真的塌了天。” 他让人把战死将士的盔甲收起来,打磨掉血污,送到各家各户。有个瞎眼的老母亲摸着儿子的甲胄,指腹一遍遍蹭过护心镜上的凹痕,突然笑了:“我儿是往前冲的时候被打中的,没孬种。”这话传进营里,原本垂头丧气的士兵们,腰杆都直了些。 范仲淹在城门口撞见滕子京时,他正蹲在粥棚前给孩子喂饭。泥浆溅了官袍下摆,手里的勺子却稳当得很。“你就不怕御史参你滥用公款?”范仲淹递过块干饼。滕子京接过来掰了半块给身边的娃,嘴里嚼着饼含糊道:“参就参呗,总不能让这些娃跟着饿肚子。” 没过多久,朝廷的斥责文书真的送到了泾州。滕子京把文书往墙上一贴,带着百姓去修城墙。夯土声里,有人问他怕不怕贬官。他抡着夯锤大笑:“我守的是这城,又不是乌纱帽!”民兵们听了,喊着号子把土夯得更实了。 那年冬天来得早,滕子京让人把州衙的炭火分了一半给烈属。自己夜里办公,就裹着旧棉袍跺脚取暖。有老兵送来坛自酿的酒,他倒在粗瓷碗里,和守城的士兵们轮着喝。酒辣得烧心,可望着城脚下结了冰的护城河,没人觉得冷。 后来泾州城重建,百姓非要在城门边修座“思贤亭”。滕子京不答应,说该记着的是那些战死的无名兵卒。于是亭柱上刻满了密密麻麻的名字,有老有少,有男有女。开春的时候,总有百姓带着新摘的杏花,放在亭前的石台上。 再后来,滕子京调任岳州,泾州的百姓十里相送。有个当年被他救下的孤儿,已经长成能扛枪的少年,捧着攒了半年的铜钱要送他。滕子京摸摸少年的头,把钱塞回去:“留着买些书读,将来守好这城。” 许多年后,有人路过泾州,还能听见老人们讲起当年的故事。说那个守城主官,不贪钱财不爱虚名,就认一个理:守城守的不是墙,是墙里的百姓。而那些刻在亭柱上的名字,风吹雨打这么多年,反倒越来越清晰,像一颗颗钉在城墙上的钉子,牢牢守着这片土地。 ——本文根据历史记载创作改编

0 阅读:0
历史趣闻社

历史趣闻社

社内趣闻,笑看历史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