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外交天才顾维钧被骗回国与张润娥完婚,而他却在母亲房中躲了两晚,没想到第3天晚上张润娥找他同寝,顾维钧不肯碰她,还说:“房间够大,床也很宽敞,你一个人睡足矣,从此沙发是我的。” 1908年,那时候的顾维钧还在美国留学,满脑子都是新思想、新知识,正准备撸起袖子干一番大事业。可家里一封封电报催他回国,说他爹病重了。孝子嘛,哪能不回?火急火燎地赶回上海,一进家门,傻眼了。老爹身体好着呢,精神头比他还足。那叫他回来干嘛? “我给你订了门亲事,女方是名门闺秀张润娥,你俩赶紧把婚结了。” 顾维钧当时就懵了。他受的是西式教育,崇尚的是自由恋爱,怎么可能接受这种包办婚姻?他跟家里激烈地抗议,说我在美国有心上人了,这婚我不能结!他一个人的反抗在整个家族的压力面前,就像小石子扔进大海,连个响都听不见。 他爹更是直接放出大招:“你要是不结这个婚,我就死给你看!” 一边是前途和理想,一边是孝道和亲情,顾维钧被逼到了墙角。最终,他妥协了。婚礼办得相当隆重,毕竟是两个有头有脸的家族联姻。但婚礼上的顾维钧,脸上没有一丝笑容。 洞房花烛夜,本该是柔情蜜意的时刻。可顾维钧一进新房,连新娘子的盖头都懒得掀,直接跑到了他母亲的房间里,硬生生在地板上睡了一晚。第二天晚上,他又去了。他用这种无声的方式,表达着自己最强烈的抗议。 他母亲心疼儿子,但也无奈,只能由着他。可这事儿传出去像话吗?新婚两天,新郎官躲着新娘子,这让张家的脸往哪儿搁? 到了第三天晚上,一直默默忍受的张润娥,终于主动走进了顾维钧的房间。可以想象,她一个旧式家庭出来的大家闺秀,做出这一步需要多大的勇气。她可能想,只要自己主动一点,或许就能融化这座冰山。 然而,她低估了顾维钧的决心。面对主动示好的妻子,顾维钧没有发火,也没有不耐烦,只是冷冷地指了指床和旁边的沙发,说了一句后来流传很广的话: “房间够大,床也很宽敞,你一个人睡足矣,从此沙发是我的。” 这句话,比任何激烈的争吵都伤人。从此,他们名义上是夫妻,实际上却是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顾维钧睡了整整三年的沙发,用这种近乎自虐的方式,守着自己那份关于婚姻自由的执念。 从张润娥的角度看,她何其无辜?她也是这场包办婚姻的受害者。她没做错任何事,却要承受丈夫的冷暴力。她出身于上海道台之家,知书达理,容貌秀丽,在当时的社会标准下,绝对是良配。但没办法,爱情这东西,最不讲道理的地方就在于,它跟般不般配、优不优秀,没多大关系。 两个再优秀的人,如果精神世界不在一个频道上,就像两个不同操作系统的手机,再怎么靠近,蓝牙也连不上。 顾维钧真正想要的,是一个能跟他聊世界格局、谈人生理想的伴侣,一个灵魂能共鸣的知己。这恰恰是传统的、贤良淑德的张润娥给不了的。她生活在一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环境里,她的世界就是家庭、丈夫和未来的孩子。这两个人,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是悲剧。 再说说顾维钧的处理方式。他睡沙发,拒绝同房,看起来挺“渣”的。但换个角度想,在那个时代,他已经做到了他能做的最大限度的“君子”。他没有打骂,没有羞辱,更没有像当时很多男人一样,把妻子扔在家里,自己在外面花天酒地。他只是用消极抵抗的方式,守住自己的底线。 而且,在后来他们离婚的时候,顾维钧表现出了极大的风度。他不仅同意离婚,还给了张家一大笔钱作为补偿,并且承担了张润娥后半生所有的生活费用。这种“好聚好散”的体面,即使在今天看来,也超过了很多人。现在多少情侣、夫妻分手离婚时,闹得鸡飞狗跳,为了财产和名声在网上互撕,场面要多难看有多难看。相比之下,顾维钧的“沙发之盟”,虽然冷漠,却也保留了双方最后的尊严。 而张润娥呢?在和顾维钧离婚后,她看破红尘,选择出家为尼,法号“慈悲”。一个曾经的豪门闺秀,最终在青灯古佛旁度过余生。有人说她可怜,但我倒觉得,在她做出这个决定的那一刻,她才真正获得了属于自己的“自由”。 她没有再嫁,没有依附于任何男人,而是选择了一条自己认定的路。在那个女性命运普遍身不由己的年代,她用出世的方式,完成了对命运的最后一次抗争。这何尝不是一种了不起的勇气?
严幼韵当年以给顾维钧做姘头为傲,当时欧美华人圈公开的秘密。黄慧兰很藐视他们,放弃
【5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