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北大才女王承书从家中不辞而别,从此音信全无,17年后,当满头白发的她

小史论过去 2025-08-12 13:15:49

1960年,北大才女王承书从家中不辞而别,从此音信全无,17年后,当满头白发的她出现时,孩子们愣住了,随后悲痛大哭。 王承书1912年出生在上海一个书香家庭,父亲是进士出身,留学过日本,母亲来自扬州名门何园。这种背景让她从小接触教育,1930年她考上燕京大学物理系,成为班里唯一女生。大学四年,她成绩一直拔尖,1934年拿下学士学位,两年后又完成硕士。毕业后,她短暂留校当助教,但抗日战争爆发,学校迁到成都,她跟着颠簸南下,继续研究气体性质。1939年,她和物理学家张文裕结婚,次年生下儿子张伟。1941年,她坐船去美国留学,进入密歇根大学读博士,导师是诺贝尔奖得主乌伦贝克,她提出一个气体动力学方程,后来叫王-乌方程,在国际上挺有名。1944年博士毕业,她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参与更多理论计算。 1956年,王承书夫妇从美国回来,当时美国那边卡得很严,他们好不容易通过香港转道回国。她一到北京,就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当研究员,还在北京大学教物理课。起初她专注热核聚变领域,1958年调到原子能研究所,领导一个研究室。1959年,她去苏联短期实习,学了些聚变技术。那个时候,国家核工业起步,她的工作越来越关键。1960年,钱三强找她谈话,要求她转行搞铀同位素分离,这项工作直接关系国防。她同意了,但因为保密需要,她得和家人分开很长时间。从那天起,她就离开了家,去了西北的基地。 王承书到甘肃504厂后,化名工作,主要负责铀浓缩理论计算。那时候,苏联撤专家,工厂设备扔在荒野,她和团队从头捡起,研究气体扩散法。她带人用有限资料,计算级联参数,还用手摇计算机验证数据。1962年,国家定下两年规划,要在1964年出产品,她调整启动方案,从9批机组分批投产,第5批就出高浓铀。1964年1月14日,第一批合格高浓铀出来,为原子弹爆炸提供了燃料。她在基地待了17年,期间参与工厂设计,推动技术进步,但对外完全没消息。1977年,她终于回北京,头发全白,儿子已长大成人,一家重逢时,孩子们先是愣住,然后哭了。 那些年,王承书没法和家人联系,丈夫张文裕独自带孩子,等了她近20年。她回来的时候,国家核事业已经上轨道,她继续贡献力量。1978年后,她任核工业部研究员和技术局总工程师,还在清华大学和大连工学院教书,培养了不少年轻人。1980年,她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那时候叫院士。她晚年还推动激光分离技术,指导团队优化工艺。1992年,张文裕去世,她把积蓄捐给希望工程,在西藏萨迦县建了文裕小学,寄去书籍鼓励学生。 王承书一辈子转行几次,从气体动力学到聚变,再到铀浓缩,每次都从零开始,但她总说听组织安排。她的贡献奠定了中国铀同位素分离基础,帮助国家掌握核心技术。她不求名利,隐姓埋名30年,外界直到她去世后才广泛知道。1994年6月18日,她在北京逝世,82岁。临终前,她写遗嘱,把遗体捐给医学研究,书籍和资料给核理化院,剩的钱捐给希望工程和党费,总共10多万。她没办丧事,一切从简。

0 阅读:0
小史论过去

小史论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