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造反前,有人劝他:造反风险很大,你们家经商贩盐,不愁衣食,为什么要冒诛九族的风险呢?黄巢说:商人没有地位,不能建功立业,我科举考试屡遭失败。 想象一下,一个富甲一方的私盐贩子,本可锦衣玉食逍遥快活,却偏要攥紧拳头,盯着那条通往金銮殿却又对他紧闭的路。当那句“何必冒诛九族的风险”的劝阻在耳边响起,黄巢的回答冰冷又滚烫——商人再富也是贱籍,科举路上他撞得头破血流,功名?立业?朝廷的大门对他焊得死死的!这股不甘心的火苗,最终会烧向何方? 你看,黄巢的选择像一团解不开的乱麻。家里盐业兴旺,钱粮堆满仓,放着安稳日子不过,非得去走造反这条九死一生的绝路。根子就在那科举上。唐朝,科举是寒门乃至富商子弟唯一的通天梯,考中了,鲤鱼跃龙门;考不中?一辈子抬不起头,连商人这“贱业”的身份都洗刷不掉。黄巢自视才高八斗,凭什么考场大门一次次对他无情关闭? 这口窝囊气憋在胸口,最终点燃了燎原烈火。表面看是个人失意后的疯狂报复,但扒开这层愤怒,露出来的是科举制度狰狞的獠牙——它挂着“唯才是举”的招牌,可现实中呢?豪门权贵子弟有名师指点、门路疏通,寒门商贾之子只能靠自己那点微末运气去撞。像黄巢这样出身商贾、本就低人一等的,科举失败等于彻底堵死了所有向上爬的缝隙。这不是把人往绝路上逼吗? 科举的病灶远不止“不公平”那么简单。它把整个社会的聪明才智都驱赶进一条独木桥,掉下去的人仿佛就成了废品。黄巢若真能考中,凭他的能力手腕,未必不能成为一方能吏。可机会呢?社会的阶层像冻硬的冰河,商人地位低下,赚再多的钱,在士大夫眼里依旧是“贱商”,想建功立业?门都没有!这多讽刺! 晚唐动荡,像黄巢这样因科举无望、身份压抑而沦为帝国火药桶引信的人,绝非个例。他本可能成为大唐的栋梁,最终却成了帝国的掘墓人。这该怪谁?板子得打在社会的脊梁上!商人被制度性歧视,科举被结构性扭曲,整个体系都在把人推向绝望的火山口。回望这段血色历史,刺耳的警钟长鸣:一个健康的社会,必须给不同出身、不同才能的人留出活路、留下希望。公平的机会不是奢侈品,而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没有它,再安逸的生活也拴不住一颗被逼到墙角、熊熊燃烧的心。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635年,65岁老将李靖攻灭吐谷浑。班师回朝,李靖希望李世民赏赐他吐谷浑可汗夫人
【2评论】【1点赞】
用户10xxx31
所恨透天庭,杀光士族门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