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王朝分三类?正统后汉为何仅存四年就崩盘? 夏商周到宋元明清这些分成了“正统”、“居正但分裂”、还有“不被承认”三大类。像五代里的后汉,就被归入了“天下虽不一,而居得其正”的第二类,算是有“正统”名分。可这就让人挠头了:一个顶着“居正”名头的王朝,怎么跟流星划过似的,“咻”一下,才四年就彻底玩完了?这“正”字招牌的含金量,是不是也太水了点? 后汉的开局,其实不算太差。老板刘知远,那可是后晋手握重兵的实力派大将。公元947年初,契丹人攻灭后晋,把末帝石重贵掳走,中原顿时乱成一锅粥。刘知远看准时机,同年二月在太原登基,打的就是“复兴汉室”的旗号,国号“汉”,史称后汉。这招牌在当时挺有号召力,“汉”这个名头在老百姓心里分量不轻。刘知远本人打仗厉害,威望也高,手底下有一帮能征善战的兄弟。他趁着契丹主力北撤,迅速出兵,基本没遇到强力抵抗就进了开封,收拾了契丹留下的烂摊子,控制了中原核心区。新公司开张,势头看着还行。 可惜,刘老板命不长。登基才一年多点,公元948年初,人就没了。这下麻烦大了。继位的是他儿子刘承祐,才十八岁,这就是后汉隐帝。一个没啥经验的小年轻,突然坐上龙椅,面对的是什么局面?外面,契丹的威胁像悬在头上的剑,随时可能砍下来;里面,他爹留下的那帮开国功臣,个个都是跟着老刘在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狠角色,手握重兵,盘踞各地。说白了,这公司刚起步,各部门主管全是跟着创始人打天下的元老,资历深、脾气大、地盘硬,新来的小老板根本镇不住场子。 小皇帝心里发毛啊。他总觉得这些老家伙瞧不起他,要造反。尤其是那几个最牛的:枢密使杨邠、侍卫亲军都指挥史 史弘肇、还有掌管财政的三司使王章。这几个人确实专权,大小事都自己商量着办了,经常把小皇帝晾一边。矛盾越积越深。小皇帝和他身边的亲信一合计,不行,得先下手为强!公元950年冬天,小皇帝在朝堂上突然发难,埋伏刀斧手,把杨邠、史弘肇、王章这“三巨头”当场砍了。这还不算完,又派人去杀当时在外领兵、威望最高的天雄军节度使郭威,连郭威留在京城的家属也杀了个精光。 这一下,彻底捅了马蜂窝。郭威是谁?那是跟着刘知远从太原起兵的核心元勋,军中威望极高。他本来在邺都防备契丹呢,听说全家被杀,那还不红了眼?立刻带着本部精锐兵马,掉头就杀回开封找小皇帝算账。小皇帝手里那点兵,哪里是郭威这种沙场老将的对手? 很快兵败,小皇帝刘承祐在逃跑途中被自己的亲信砍了脑袋。郭威进了开封,为了稳住局面,暂时没立刻称帝,先请刘知远的侄子刘赟来当皇帝。可等刘赟快到开封时,郭威借口契丹入侵,带兵出征。走到澶州,士兵哗变,“裂黄旗以披帝体”,把黄袍披郭威身上了。郭威“勉为其难”地回师开封,逼太后下诏让他监国。转过年来,公元951年正月,郭威正式登基,建立后周。可怜的后汉,从刘知远947年开国到951年郭威篡位,满打满算不到四年。 回过头看,后汉的速亡,根子就出在“武夫当国”和“主少国疑”这八个字上。它所谓的“正统”和“居正”,在赤裸裸的枪杆子面前,脆弱得像层窗户纸,一捅就破。刘知远靠军功和武力上位,他建立的政权,本质上就是一群骄兵悍将的利益结合体,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和权力制衡。 这就引出了对王朝分类法的一点批判性看法。把后汉这样的五代政权归入“天下虽不一,而居得其正”,多少有点“以名掩实”。这个“正”字,更多是后世史家为了构建谱系、寻求某种法统连续性而赋予的标签。在实际历史进程中,五代十国时期,特别是中原的五个短命王朝,其兴衰更替的核心动力是武力和现实利益,而非抽象的“正统”理念。 所以,与其纠结后汉是不是“居正”,不如看清它短命的必然:一个建立在纯粹武力之上、缺乏稳固制度根基和有效权力传承机制、又遇上冲动少主的政权,在五代那个“城头变幻大王旗”的修罗场里,能撑四年,已经算有点“祖荫”了。它的灭亡,是那个混乱时代的常态,而非特例。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885年3月24日,镇南关之战,冯子材3万清军对战2000法军,再加上洋枪洋炮
【11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