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夏,李政道被自己的老师费米突然问到:太阳中心的温度是多少?李政道不假思

历史趣闻社 2025-08-12 00:29:19

1946年夏,李政道被自己的老师费米突然问到:太阳中心的温度是多少?李政道不假思索脱口而道:我从书上看过,标准答案是大概1000万度。谁知,费米听完却摇摇头,批评李政道:你这样是不行的! 李政道1926年出生在上海一个商人家庭,父亲做化工生意,母亲管家务,他是六个孩子里的老三。从小家里就重视教育,父母常在饭桌边聊科学和时事。他上小学时就在附近学校启蒙,抗日战争打乱了一切,中学在苏州东吴大学附属中学读到一半就停了。1943年他考上浙江大学物理系,学校迁到贵州遵义,他在那儿学基础物理实验,用旧仪器操作,常常熬夜记录数据。 费米的问题让李政道明白,不能只记书本答案,得自己推导。他当时直接说一千万度,费米不同意,就教他用能量平衡方程算:太阳辐射能量等于核心核反应热量。费米列出公式,指导代入数据,考虑核心压力和密度。两天后费米做出一把特制滑尺,长一英尺,刻度精确,用来估算温度梯度。李政道用它输入太阳质量和光度,算出中心温度约一千五百万开尔文,和文献接近。费米强调,这样自己验证才可靠。这把滑尺全球独一,专为恒星温度设计。李政道从此在研究中先独立算,再接受观点。 费米不光教知识,还示范思考方式,用滑尺近似处理复杂方程。李政道练习掌握技巧。费米用书解释历史模型,描述核反应链,强调温度影响融合速率。李政道测试不同假设,观察变化。费米带来天文数据,从光谱提取,李政道输入滑尺算压力梯度。费米纠正误差,李政道重算公式。整个过程教李政道物理直观理解,他后来在论文中应用类似方法。费米花时间做滑尺,确保精度,李政道学习工具设计。费米拆解方程,解释每步意义,李政道反复练习熟练。这件事影响李政道后续工作,他重视计算工具。 1950年李政道拿芝加哥大学博士,论文关于粒子物理模型。他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短暂工作,1953年当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讲课写公式学生抄笔记。1956年他和杨振宁发论文,提出弱相互作用宇称不守恒,由吴健雄实验证实。1957年两人获诺贝尔奖,他31岁,在斯德哥尔摩领奖。奖后杨振宁在文章说想法主要他一人,李政道反驳,记录显示李政道1956年独立提出。辩论加剧,1962年底关系断。杨振宁声称独创,李政道公开回应,两人彻底决裂。李政道继续在哥伦比亚教书,推动粒子物理。 上世纪70年代初,李政道多次回中国,参与学术交流,主张加强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1974年他建议建大学少年班,推动青年培训。在讲台上用幻灯片展示模型,鼓励提问。他强调高端科研人才重要,影响中国教育。李政道晚年住旧金山,2024年8月4日家中去世,享年97岁。他的贡献包括诺贝尔奖和教育建议,影响深远。

0 阅读:37
历史趣闻社

历史趣闻社

社内趣闻,笑看历史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