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当时的江西省省长乘坐总理的专车前往中南海,主席得知后,马上出门迎接,高兴地大喊道:“大哥”。
1959年秋天的北京,中南海的银杏叶正泛着金黄,一辆挂着特殊牌照的黑色轿车缓缓驶入这片静谧的庭院,车轮碾过落叶的沙沙声惊动了门口的警卫。
车门打开时,走下来的却不是常坐这辆车的周总理,而是一位身高近一米九、穿着朴素中山装的陌生面孔。
这个像铁塔般魁梧的汉子刚迈出两步,就被四名警卫团团围住,其中一名年轻战士一把扣住他的手腕,声音里带着警惕:"同志,请出示您的证件!"
这位被当作可疑人物的访客,正是刚从人民大会堂开完会的江西省省长邵式平。他操着浓重的弋阳口音解释:"我叫邵式平,是总理安排我来见毛主席的。"
警卫将信将疑之际,院子里突然传来熟悉的湖南口音:"谁在外边吵呀?把我的觉都吵跑啦!"
毛主席披着睡衣出现在门口,阳光在他身后拉出长长的影子,看清来人的瞬间,主席眼睛一亮,脱口喊出那个十几年没人敢叫的称呼:"邵大哥啊!"
这个让警卫员们目瞪口呆的称呼背后,藏着一段跨越三十年的革命情谊,早在1927年赣东北农民武装暴动时,邵式平就和方志敏一起创建了红十军,当地流传着"上有朱毛,下有方邵"的民谣。
延安时期,这个比毛主席还高半头的江西汉子总被同志们喊"邵大个",唯独毛主席喜欢叫他"邵大哥",不仅因为他年长三岁,更因他总像兄长般照顾着身边的战友。
1935年长征路上,邵式平曾在张国焘分裂红军时站错过队,后来在朱德教育下幡然醒悟。
当他在延安红大学习期间主动检讨错误时,毛主席那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宽慰,让他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当场红了眼眶。
这次特殊的会面源于邵式平参加完全国人大会议后的"私心",各省代表都已返程,他却悄悄找到周总理:"我想见主席,就聊十分钟。"
总理打趣他:"你老乡汪东兴管着中南海警卫,怎么不找他?"
邵式平搓着手憨笑:"那不成走后门了嘛。"总理被他的实诚逗乐,特意派了自己的专车送他,没想到这个安排反而闹出误会,直到毛主席那句"邵大哥"化解了尴尬。
走进菊香书屋,邵式平像回到二十年前在延安窑洞汇报工作时的场景,主席亲自给他泡了杯庐山云雾茶,茶香氤氲中,这位省长掏出了随身携带的小本子。
他汇报江西正在修建的八一大道原本设计81米宽,能当战时飞机跑道,现在被压缩到60米;说起鄱阳湖围垦要兼顾防洪与生态;谈到自己顶着压力反对大办食堂,认为"食堂越大越反革命"。
听到最后这句,主席突然拍案叫好,抓起毛笔在宣纸上龙飞凤舞写下这七个字赠给他,这张字条后来被周总理紧急追回,却成了全国解散公社食堂的导火索。
聊到兴头上,邵式平说起1933年带红十军到瑞金汇报时,博古领导对他们爱搭不理,是毛主席拉着他们连谈两个下午,还夸赣东北的同志是"模范工作者"。
主席闻言大笑:"记得你当年说的'扎口子''切尾巴'战术,现在当省长还研究打仗?"
邵式平指着窗外中南海的松树:"主席您看,治国和打仗不都讲究因地制宜?江西山多田少,我们搞垦殖场种粮,去年还支援外省哩。"
夕阳西斜时,邵式平起身告辞,主席执意送到门口,突然指着西边的天空:"当年在延安,你说要盖'五十年不落后'的楼房,现在八一大道两边可还满意?"
邵式平摇摇头:"要是按81米修就更好了。"两个老革命相视一笑,那笑容里藏着只有他们才懂的默契,关于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关于建设一个国家的艰辛与骄傲。
回南昌的列车上,邵式平在日记本上写道:"主席嘱托要保护好江西的青山绿水。"
这位被称作"教育省长"的共产党人,后来在庐山会议上再次见到毛主席时,带去的礼物是一包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师生种的茶叶,那些茶树苗,正栽在他们当年打游击的荒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