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新加坡女子:“为何新加坡年轻人那么讨厌中文呢?”没想到,她的回答得很直白:因为看不起中国,不喜欢中国文化,中文太难学。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致命原因,导致他们从小都没动过学中文的念头。 虽然新加坡祖上跟我们一奶同胞,但这里的学生却痛恨中文,甚至有人将中文书付之一炬,说学汉语是浪费时间。 其实,原因不在孩子们身上,主要是新加坡教育有些“拔苗助长”。 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些小学规定,写错一个汉字就得挨罚,抄写百遍甚至体罚。 后果有多严重?2025年一项调查显示,35岁以下的新加坡人,68%对华文有“生理性厌恶”,一听华文课就犯困。连李光耀本人都后悔了。 直到今天,“华文”也就是中文,更是被置于“门槛科目”地位。O-Level与A-Level考试中,虽然华文成绩不纳入总分,但却决定了孩子是否能进入顶尖学院。 为此,新加坡的家长们也开始激娃,一年掷6.3亿人民币帮孩子补习,父母催得紧,再加上没有汉语环境,学起了枯燥,导致孩子们生出厌烦情绪,成为他们的噩梦。 另一方面,即便学会了汉语,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主要用英语对话,以至于多数年轻人日常沉浸于英语与Singlish(新加坡式英语)环境,对中华文化缺乏接触渠道。 在这片土地上,老一辈的祠堂、方言故事被电竞、外网明星取代,年轻人连“吃饭了吗”都不会说。电视节目从双语混杂转向全英语化,文化符号的消失使得新加坡的下一代难以建立情感联结。 其实,新加坡政府也曾想尽办法,甚至通过“AI学华语”、“华语复兴计划”挽救颓势,但1亿新元投入效果甚微。市场却因中资需求制造“语言特权阶层”,反而加剧社会撕裂,得不偿失。 这是因为,这道伤疤要想愈合得从多面入手,因为年轻人对中文的“厌恶”并非单一情绪,而是历史政策创伤、教育功利化、文化代际断层、经济现实与身份矛盾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要破解这一困局,需打破“工具化”语言思维,重建中文与现实生活的文化联结,或许唯有让语言回归情感与认同的载体,才能弥合代际间的文化裂痕。 对此,大家怎么看?
有人问新加坡女子:“为何新加坡年轻人那么讨厌中文呢?”没想到,她的回答得很直白:
士气沉沉
2025-08-11 06:19:5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