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爱吃的“奶酪”,是用什么做的?为啥我国产量不高靠进口? 在欧洲的餐桌上,奶酪就像盐罐一样寻常。 法国人一年人均能吃掉近 30 公斤,意大利人做披萨必得撒上马苏里拉,就连早餐面包上也得抹层软质奶酪才算完整。 可这东西到了中国,境遇就大不一样了。 超市冷柜里摆着的奶酪,大多时候只是偶尔被好奇的顾客拿起来看看,真正放进购物车的没几个。 这欧洲人捧在手心里的宝贝,为啥在咱们这儿就火不起来呢?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中国其实是最早吃奶酪的国家。 2000 多年前,新疆罗布泊的小河墓地出土过一块奶酪,距今有 3600 多年,比欧洲最早的奶酪遗迹还早了上千年。 那会儿西域的游牧民族就懂得用牛奶发酵做奶酪,内蒙古的奶豆腐、云南的乳扇,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 但奇怪的是,这些奶酪始终没走出地域圈,中原地区的餐桌上,几千年来还是米饭面条唱主角。 这背后藏着个大原因:咱们是农耕文明的老祖宗。 黄河长江流域的土地太适合种庄稼了,小米、水稻、小麦一长就是几千年,老百姓靠这些就能吃饱穿暖。 牛在地里是拉犁的好手,谁舍得杀了挤奶? 反观欧洲,阿尔卑斯山脚下的草原养牛方便,冬天又冷得没法种庄稼,只好把牛奶做成能存半年的奶酪当干粮。 两种活法,早就把饮食偏好刻进了骨子里。 再说说嘴巴的感受。 欧洲奶酪的味道,对第一次吃的中国人来说确实有点 “冲击”。 蓝纹奶酪带着股霉味,帕玛森嚼起来又咸又涩,这些都是长时间发酵的结果。 他们觉得这是 “醇厚”,咱们却可能皱着眉头说 “像放坏了”。 咱们自己的奶酪就不一样,内蒙古奶豆腐会加糖,云南乳扇烤着吃带点奶香,早就按中国人的口味改了又改。 可就算这样,这些特色奶酪也没能变成全国性的零食。 还有个更实际的问题:吃奶酪的场景太少了。 欧洲人吃面包时切一块,煮意面时撒一把,连煮汤都得丢进去增稠。 但咱们的餐桌讲究 “热乎”,炒个菜要大火快炒,炖个汤要咕嘟两小时,奶酪一进锅要么化得没影,要么变得黏糊糊。 你总不能在红烧肉里加马苏里拉吧? 年轻人偶尔吃个披萨觉得新鲜,真要顿顿这么吃,估计没几天就想念西红柿炒鸡蛋了。 价格也是道坎。 超市里一小块进口奶酪要几十块,够买两斤鸡蛋或者一把青菜了。 这还是运到中国后的价格,在欧洲本地,两升牛奶的价钱比瓶装水还便宜,做奶酪的成本自然低。 咱们这儿牛奶不便宜,再加上冷链运输的费用,奶酪想卖得亲民实在太难。 普通家庭算计着过日子,补钙有豆腐,补充蛋白质有鸡蛋,犯不着花这冤枉钱。 不过这几年也有新变,给孩子吃的奶酪棒卖得越来越火,厂家早就把甜度调高,把发酵味去掉了,吃着像奶味零食。 西餐厅里的芝士焗红薯、奶酪火锅,也在慢慢培养新口味。 就像几十年前没人知道披萨,现在不也成了街头小吃? 或许再过些年,奶酪会以新的模样钻进咱们的日常,只是那时候的味道,肯定已经改得很 “中国” 了。 说到底,食物流行不流行,从来不是好不好吃的问题。 就像四川人离不开辣椒,山西人爱啃陈醋,都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结果。 奶酪在欧洲是生存智慧,到了中国,还得慢慢找自己的位置。 着急不来,毕竟饮食这事儿,得跟着日子一起慢慢变。 对此,有网友表示,说真的,不是不想尝试,主要是那味儿太‘硬核’了,上次买了块蓝纹奶酪,打开包装差点给我送走,跟冰箱里放坏的剩菜似的,扔了都觉得可惜。 还是咱自己的奶豆腐顺口,甜丝丝的,当零食嚼着玩还行,欧洲奶酪总感觉是‘正餐专属’,配面包沙拉啥的,跟咱的米饭面条搭不到一块儿去。 还有的网友表示,价格也是个坑,一小块够买两斤豆腐了,补钙吃豆腐不香吗?又便宜又百搭,炒着炖着都好吃,犯不着为块奶酪大出血。 也有的网友认为,不过奶酪棒倒是挺受欢迎,给娃当零食挺方便,甜滋滋的没怪味儿,说不定以后改良版的奶酪能火,毕竟现在年轻人啥新鲜玩意儿都愿意试试。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外国人爱吃的“奶酪”,是用什么做的?为啥我国产量不高靠进口? 在欧洲的餐桌上,
语蓉聊武器
2025-08-10 00:14:41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