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时任甘肃省委第一书记的张仲良确定了引洮河水上董志塬的计划,这就是“引洮工程”,因为不符合客观实际情况,这项工程也成了张仲良主政甘肃六年的时间里最受争议的工作。
1958年甘肃省启动引洮工程建设,计划将洮河水引入中部干旱地区。工程设计总长度超过700公里,涉及21个县区。
项目启动初期动员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参与建设,高峰期日参与人数达到16万人次。施工主要依靠人工作业,使用铁锹、镢头等传统工具进行土方开挖。
地质条件复杂,部分区域岩层坚硬难以开挖。加上1959-1961年连续自然灾害影响,粮食供应紧张,工程资金也出现缺口。
1962年春季,引洮工程被迫停工。根据当时的统计数据,累计完成土方开挖1.6亿立方米,但主体工程并未贯通。停工期间造成人员伤亡,具体数字在官方档案中有记录。
工程重启发生在2006年,这次采用了现代化的施工技术,其中最关键的是人工冻结法。该技术通过制冷系统将地下水和松散土层冻结成稳定状态,为隧道开挖创造条件。
九甸峡隧洞施工中,冻结温度控制在零下25-30度之间。施工人员需要在低温环境下作业,每班工作时间严格控制在2小时以内。
2014年12月28日,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工程总投资达到77.4亿元,其中中央投资46.7亿元。输水线路总长度246.9公里,年供水能力5.5亿立方米。
定西市安定区马铃薯种植面积,从2014年的80万亩增加到2020年的100万亩,平均亩产提高30%。天水市工业用水稳定性大幅改善,为电子制造等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供水覆盖范围包括兰州、白银、定西、天水、平凉、庆阳6市的35个县区,直接受益人口达到24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80万人,工程还为沿线城镇提供工业和生活用水。
引洮工程的经验对其他地区的水利建设具有参考价值。在西部大开发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类似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正在多地规划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