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N双量进阶计划#“确实可耻!”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阮少平”身份造假事件引发关注,其身份在中科院官网查无实据。此前,“阮院士”频繁现身多省份,参与中小学、医院、论坛等各类活动。 针对此情况,人民日报称,造假能长期未被识破,一方面因骗子善用套路,多选县城中小学等场所,借高频曝光循环“背书”;另一方面源于部分机构热衷请“名人”撑门面,疏于审核,甚至可能将错就错。 对此,需依法严打骗子,更要清除滋生土壤:组织方摒弃头衔迷信,监管部门加强指导监管,全社会提高辨别力,让骗子无处遁形。 这事儿看下来,周少想说真让人来气,真可耻。一个假院士,靠编身份就混进了学校、医院这些正经地方,还到处站台指导,想想都觉得荒唐。戳破的不仅是一个骗子的伪装,更暴露了不少机构对“头衔迷信”的集体病灶。 骗子专挑县城和中小学下手,恰恰抓住了这类地方对“高端资源”的渴望,再用高频曝光形成“循环背书”,让怀疑在“大家都信”的氛围中消解。 当然,也可能觉得能请到“大人物”不容易,压根没想过会有假,结果就让骗子钻了空子。 更值得警惕的是,不排除个别主办方明知有疑却“将错就错”,这种对形式主义的默许,比骗子的伎俩更堪忧。 现在骗子被揭穿了,那些请过他的单位都在赶紧删报道,可当初图虚荣、怕麻烦不审核的毛病不改,以后说不定还会有新的“假院士”冒出来。 总而言之,真要想杜绝这种事,不光得严惩骗子,更得让那些单位踏踏实实做事,别总想着靠“名人”撑场面。如果每个机构都能守住“审核”的底线,社会评价回归真实价值,“假院士”自然无处遁形。 对于人民日报评阮院士身份造假,大家怎么看?#长沙新朋友# #寻美三湘#
#MCN双量进阶计划#“确实可耻!”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阮少平”身份造假事件引
周少说
2025-08-08 21:54:25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