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突然下最后通牒:中方再买俄石油,就征收100%关税。话音未落,中国不到24小时就“反将两军”。一边照常进口俄油不手软,一边外交强硬回击,美方算盘打空了。贸易战火苗刚冒头,中方就用实际动作泼了一大盆冷水。
在美国对全球贸易格局施压的当下,如果一国能源需求与大国博弈碰撞,会引发怎样的连锁反应?特朗普政府突然抛出针对俄罗斯石油买家的关税威胁,是否能真正改变国际能源流动?这一举动背后隐藏着地缘政治的复杂计算,令人不由得猜想,中国作为主要进口方,将如何应对这突如其来的压力。
俄乌冲突持续进入第三年,美国试图通过经济手段加速结束战事。2025年1月特朗普再度上任后,曾承诺短期内促成和平协议,但进展缓慢。7月14日,他公开表示,如果俄罗斯不在50天内与乌克兰达成协议,美国将对继续购买俄罗斯能源的国家征收高达100%的二级关税。
这一期限设定在9月2日,旨在切断俄罗斯石油收入,该国石油出口占其预算的三分之一。俄罗斯石油主要流向亚洲市场,中国和印度是最大买家,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占总进口量的16.6%,伊朗次之。特朗普团队评估认为,通过二级制裁,能间接削弱俄罗斯军事资金。美国国会推动相关法案,授权总统对进口俄罗斯石油的国家征收0%至500%的关税,目前焦点在100%水平。
该法案获两党支持,预计参议院票数达80至90张。7月29日,特朗普缩短期限至10天,截止8月8日,进一步加剧紧张氛围。财政部长贝森特在中美经贸会谈中警告,如果中国继续采购,将面临高额关税。这一措施还协调盟友,如加拿大和北约成员,表示愿意跟进,形成联合压力。
美国此举源于对俄罗斯立场的不满,旨在主导地缘格局。但忽略了买家国家的能源安全需求。中国依赖俄罗斯石油保障供应稳定,2025年6月进口总量4980万吨,其中俄罗斯835万吨。
印度也大量采购,转售获利。美国已对印度加征25%额外关税,总税率升至50%,导致其对美出口竞争力下降。这一背景反映出美国利用贸易工具影响全球能源贸易的意图,但买家国主权考量使效果存疑。
7月29日中美会谈中,贝森特明确指出国会立法支持下,中国若坚持采购俄罗斯石油,将面临高关税。印度已因类似原因被加征关税,总水平达50%。这一通牒旨在维护乌克兰稳定,并警告所有国家需应对。次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记者会上回应,中国能源贸易属正常商业行为,保障国家供应安全,不容外部干涉。
中国反对单边制裁破坏贸易规则。同时,海关数据显示,7月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量保持高位,创纪录水平,使用人民币结算绕开美元风险。7月进口总量超预期,俄罗斯连续成为主要供应商。
中国外交立场强调主权不容侵犯,能源合作基于互利。俄罗斯提供稳定供应,中国满足工业需求。8月6日,特朗普对印度加征25%额外关税,总税率50%,因其采购俄罗斯石油。
特朗普表示,可能对中国采取类似措施,视情况而定。但中国进口节奏未变,7月出口同比增长7.2%,达3217.8亿美元,虽对美贸易萎缩,但整体韧性显现。中国通过多元供应和内需调整缓冲冲击。与俄罗斯战略伙伴关系维持,能源合作提供互补益处。美国预期通过关税迫使中国减购,间接影响俄罗斯,但实际进口量不减。
中国还宣布与俄罗斯联合军演,展示协作深度。这一举措反击美方预期。特朗普承认和平协议推进缓慢,但坚持关税有效。中国海关记录显示,7月石油进口创高位,油轮运量稳定。美方团队评估中国韧性超出预料。中国调整贸易结构,扩大内需,工厂生产缓冲潜在影响。俄罗斯石油转向非西方市场,中国港口数据证实进口持续。
事件演进中,美国国内企业游说国会,反对关税推高成本,转嫁消费者。听证会批评政策短视,加剧国际孤立。印度暂停部分采购,转向其他来源,但中国坚持路径,7月进口量创新高。特朗普坚持工具有效,但未见俄罗斯让步。中国通过多元供应缓冲,能源合作维持。俄罗斯转向更多非西方市场,美国施压未果,国际能源格局多极化,美国影响力面临考验。中国出口数据反映韧性,对新兴国家走强,对发达国家回落。整体贸易总值25.7万亿元,同比增长3.5%。
这一事件凸显大国博弈中能源贸易的战略重要性,中国通过实际行动维护利益,贸易摩擦虽现,却迅速化解。你如何看待中美在能源领域的较量?欢迎在评论区分享看法,一起讨论未来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