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法国媒体都看不下去了,公开喊话:中国拒绝放弃购买俄罗斯石油。 信源:新华网——中美经贸谈判在瑞典举行,中方强调能源合作不容干涉 一场本应是修复关系的中美经贸谈判,却在风景如画的斯德哥尔摩,仅仅一天半就以近乎撕破脸的方式草草收场。会后,中方宣布达成了“两个共识”,听起来似乎小有斩获;可大洋彼岸传来的声音却截然不同,美方代表表示一切都得回去请示特朗普,所有议题悬而未决。一边官宣共识,一边全盘待定,这种矛盾的场景与其说是谈判,不如说是一次彻底的摊牌。 究竟是什么样的要求,能让一场高规格的外交对话在36小时内便走向终结呢?谈判桌上,美方要求中国必须停止或大幅减少从俄罗斯采购石油,转而购买美国的能源。为了让这个要求显得更有分量,美方甚至甩出了赤裸裸的威胁——谁再继续购买俄罗斯的石油,就准备迎接高达100%的二级关税,这不就是无理取闹吗? 不仅如此,特朗普政府还配合着谈判,将给予俄罗斯的“停火谈判期限”从50天骤然缩短至10天,试图在全球范围内制造恐慌,逼迫所有国家在中美之间做出选择。 即使是面对这份“最后通牒”,中方依旧干脆利落地当场拒绝,因为中国作为能源进口大国,买谁的油、买多少,完全基于自身的国家战略需求,绝不看任何人的脸色。这还不算完,谈判结束后24小时内,中方接连两次发声。第一封声明措辞还算温和,暗示如果要想谈合作就要美方拿出诚意来,但显然美国就是听不进去好话,于是第二封声明则明确说明了态度,强硬地指出中俄能源合作“不容外人干涉”。 这种斩钉截铁的拒绝,并非一时意气,中国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工业能源消耗是天文数字,石油作为驱动无数工厂机器、维持社会运转的“工业血液”,稳定供应是头等大事。在这方面,俄罗斯的优势是美国难以比拟的。 俄罗斯的已探明石油储量足以保障长期稳定的供应,再加上中俄之间有两条输油管道,每年能直接输送超过3000万吨原油。这种管道运输不仅比海运更安全,能完美规避海盗、地缘冲突等风险,每吨还能节省约20美元的成本。 虽然美国的日均产油量不俗,但要把这些油运到中国,不仅单程就得一个半月,而且还有极高的成本,及时性方面也是大打折扣。最不让人放心的还是美国的态度,毕竟美国出尔反尔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各国都开始习以为常了,前两天限制后两天放宽的这种不确定性让任何需要稳定预期的中国企业都不敢轻易签订长期合同。 中国能源局早已明确了能源进口多元化的国家战略,核心就是绝不能将能源命脉系于单一国家之手。将能源安全完全押宝在美国身上,是任何一个有战略远见的国家都无法想象的。况且,中俄的能源合作早已超越了单纯的买卖,在今年5月两国签署的联合声明中,能源合作被明确列为优先发展方向,这是两国战略协同的重大布局。美国想通过一次谈判就拆散这种深度绑定,无异于痴人说梦。 更何况,中国从不缺乏应对威胁的经验。当初美国将关税加到145%时,中国的反制措施覆盖了稀土、农产品、服务业等多个领域,每一步都打在了痛点上。如果美方今天真敢实施100%的关税大棒,那只会招来中国更强硬的反击。 以法国为例,自俄乌冲突以来,其表面上坚决执行制裁,但航运数据却揭示了另一个故事:仅今年上半年,就有超过三十艘满载俄罗斯原油的巨轮悄悄停靠在法国港口。法国从哈萨克斯坦的石油进口量匪夷所思地暴增了300%,说不好其中至少六成都是“换了个马甲”的俄罗斯石油。这背后其实是法国半数以上核电站停摆,不得不重启高污染煤电厂的残酷现实。连美国的亲密盟友都在用“曲线救国”的方式应对能源危机,这本身就宣告了美国施压策略本就是虚张声势。 与此同时中俄的能源合作却在不断加深,从2021年的6900万吨到2024年的8000万吨,进口量稳步攀升。俄罗斯正在修建的第三条对华输油管道预计2026年就能投产,届时每年又能增加2000万吨的输送能力。 其实美国的问题不在于不懂谈判,而是依然沉溺在昔日霸主的旧梦里,认为靠威胁和极限施压就能让世界俯首称臣。斯德哥尔摩的这场摊牌,结果从一开始就是注定的。它并非源于一时的情绪对抗,而是基于中国在经济、物流、安全和地缘政治上深思熟虑后无法撼动的战略选择。 面对这样坚实的战略定力和客观的市场现实,美国干预中国能源主权的努力,恐怕真的只是白费力气。那么,在这场已经亮出底牌的棋局中,华盛顿手中是否还有其他未出的牌?又或者,这场围绕能源的博弈,是否已经提前走向了终章?
美联社报道称,中国拒绝了美国提出的停止从俄罗斯购买石油的要求。 美国这些年给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