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故宫竟把3000套清朝御林军铠甲当员工福利出售,每套仅售5毛钱,同时提出了一个规定:员工拿到手的铠甲必须拆开,取出里面的丝绵,这一用途在当时看来颇为奇特。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3年的北京,寒气从紫禁城的高墙缝隙里穿出来,扑向每一个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那一年,故宫博物院的员工也在为过冬发愁。 物资紧张,棉布和棉花都要凭票购买,市场上的保暖衣物几乎买不到,正值岁末,故宫的管理者不得不为600多名职工的御寒问题寻求办法。 故宫的库房里,堆着一批从未使用过的清代御林军铠甲,这些铠甲大约有两万套,主要为乾隆年间制作。 当年为了替御林军统一换装,朝廷专门下令打造这一批军服,外层是整张牛皮,密布铜钉,结构严实,内衬则是江南出产的上好丝绵,铠甲做得厚实保暖,北京冬天再冷,穿上也足以抵御风雪。 铠甲本是皇家御用之物,象征着国家的威严与精工,但此刻,它被当成了“资源”,被看作解决现实困难的一个办法。 在经过请示之后,故宫向上级提出一个方案,将其中3000套铠甲以每件五毛钱的价格“福利价”提供给员工,帮助他们解决保暖问题。 为了防止文物流散,单位还规定,所有铠甲一经售出,必须立即拆解,取用其中的丝绵部分,不能保留铠甲原貌,也不能转卖或收藏。 拿到铠甲的员工们并不是为了收藏,他们急需的是棉花,按照规定,他们将铠甲带回家,一个个拆解,先剪开缝线,再用剪刀撬开牛皮,用尽力气把里层的丝绵完整取出。 有的铠甲结实到用刀都割不开,有人甚至从高处往地上摔,只为松动一部分结构,丝绵被取出来后,被缝进被罩、棉衣里,立刻派上用场。 一件铠甲里所含的丝绵并不算多,但比起当时凭票都难换到的棉花来说,已经十分珍贵,有的员工买了五套,有的攒下几个月的零用钱,一次性买了十件。 丝绵做成的棉被质地紧密,保暖性极佳,有人用了十几年都不觉得旧,那些牛皮甲片和铜钉,不久后也因实用性不强,被当作废品处理掉,卖到回收站或随手丢弃,原本铭刻着编号的铜钉,最终成了城市边角料的一部分。 除了这3000套走入职工家庭的铠甲,另有约1000套被调拨给了八一电影制片厂,作为道具服饰使用。 这些铠甲穿在演员身上,在影视剧中出镜,再次“上阵”,但它们所承载的真实历史,在片场灯光下逐渐模糊,有些因剧组拍摄需要进行了改装、上色、打孔,剧组解散之后,去向便再无记录。 1976年之后,文物保护意识逐渐恢复,那些尚未流出的铠甲终于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剩下的约16000套被故宫妥善封存,不再流转。 恒温恒湿的库房代替了阴暗潮湿的仓库,这些曾在历史缝隙中险些被遗忘的铠甲,终于有了稳定的归宿。 数十年后,有人将当年用丝绵做成的棉被捐给了博物馆,那是一床泛黄的被子,缝线旧了,边角磨破,手摸上去依然柔软,这条棉被陪伴一户普通家庭度过了数十个寒冬,也保留了当时那场“丝绵利用”的真实印记。 被子里的丝绵经过检测,依旧保有良好的纤维结构,它不像博物馆玻璃柜里的铠甲那样精致耀眼,却以一种生活化的方式延续了历史。 那年冬天,故宫的决定看似荒唐,实则源于一种现实的权衡,当时人们未必意识到这批铠甲的文物价值,但他们确实用这些丝绵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一件铠甲原本是士兵的护体铠装,最终变成了普通百姓的过冬棉被,这种身份的转变,折射出的不仅是物的流转,还有时代的选择。 今天我们在博物馆里看到的御林铠甲,光亮如新,被整齐地摆放在展柜中,讲述着清代军事与皇家礼制的故事,而那床被丝绵包裹、藏在木柜里的旧被子,也在讲述另一个关于生活与温暖的故事。 它是历史的“旁注”,不是主角,却同样真实、有力,提醒我们,不只是王朝与战事构成了历史,还有那些在艰难日子里,用丝绵缝补冬衣的人们。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京华时报——故宫曾贱卖3000套清代铠甲 一件5角卖职工当福利
1973年,故宫竟把3000套清朝御林军铠甲当员工福利出售,每套仅售5毛钱,同时
幽默风趣乐开怀
2025-08-08 15:09:2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