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陈永贵病逝,大寨搭了灵棚,昔阳县领导:不拆,就不去祭奠,在得知此事后

品古观今呀 2025-08-08 10:47:09

1986年,陈永贵病逝,大寨搭了灵棚,昔阳县领导:不拆,就不去祭奠,在得知此事后,“铁姑娘”郭凤英这样说……   一个农民能走到国家副总理的位置,这事儿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但在中国的土地上,这样的事真真切切发生了,陈永贵,这个名字曾响彻全国,他是从山西昔阳县大寨村走出来的普通人,脚下踩着黄土地,心里装着一股倔劲儿,他没有读过多少书,说话带着浓浓的山西腔,常常听不懂机关里的术语,可他却干出了一番让人记住的事业。   要说陈永贵的出身,那真是再普通不过,他生在穷苦人家,早年就和土地打交道,大寨这个地方,地势陡峭,沟壑纵横,耕地少得可怜,可就是在这样的地方,他带着村民一锄头一锤子地干,把山坡一点点改造成梯田,这不是靠喊口号喊出来的,是一镢头一镢头刨出来的,那时候没有机械,全靠人力,凭的就是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他不懂什么农业理论,但他知道水往低处流,土要留得住,肥得跟着土走,他用最笨的方法,把最难的事一点点做成了。   1963年,大寨遭遇了一场大水灾,庄稼被冲毁,房屋倒塌,在别人都指望国家救济的时候,他提出不靠外援,靠自己挺过去,这一年,大寨不仅没饿着人,还交了粮,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到了北京的耳朵里,陈永贵成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代表人物,大寨也成了全国学习的榜样,很快,“农业学大寨”的口号传遍了全国,一时间,大寨成了农业建设的样板村。   他的身份也随之改变,从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被选进了中央领导层,担任了国务院副总理,专门抓农业,这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很多人不理解,一个连字都不太认全的老农民,如何能做国家的农业领导?但他有他的一套,他跑遍了全国的农村,走田埂、住农家,吃粗饭、睡土炕,他不在办公室里看材料,而是亲自下地看庄稼,他说不出多少理论,但能看出地里缺不缺水,庄稼长得好不好,他关心的是农民能不能吃饱饭,地能不能多打粮。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寨式的集体农业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有些地方照搬大寨的做法,不顾自身条件,结果收效甚微,那个年代强调统一、强调口号,却忽略了地域差异和实际情况,陈永贵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对大寨土地的熟悉和对当地百姓的凝聚力,别人学大寨,学的是形式,学不来那份情感,也做不到那股拼劲,到了改革开放以后,政策开始调整,大寨模式也逐渐淡出了主流,陈永贵也在这个时候选择了离开高位,回到他熟悉的故土。   他辞去副总理职务,重新回到大寨,继续干他最擅长的事情——种地,他没有因为曾经的高位就摆架子,依旧住在农舍里,吃着粗粮,他参与村里的农业项目,给年轻人讲经验,也和邻居们一起干活,他从不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反而更愿意当一名普通的劳动者,他爱土地,爱得深沉,他不追求名利,也不贪图享受,即使在病重的时候,他还惦记着村里的春耕,还想着果品厂的事情。   1986年春天,陈永贵在太原去世,消息传回大寨,村里的人都悲痛不已,他们自发搭起灵棚,想给他送最后一程,可当时政治气氛仍不宽松,地方政府担心影响,要求拆除灵棚,村民们不理解也不愿妥协,在他们心里,老书记不是普通人,是他们的亲人、是他们共同记忆的一部分,他们坚持留下灵棚,就为了一个字——情,他们不讲大道理,不懂政治气候,但他们知道,陈永贵值得他们这样送别。   这场风波最终以村民的坚持赢得了尊重,追悼会如期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人都赶来送别他,没有太多花哨的仪式,只有一份份朴素的怀念,他的骨灰撒在了他亲手开垦的土地上,没有高大的墓碑,只有一块石头,刻着他一生的缩影,他曾说过,自己这辈子就是个农民,死了也要做个农民,他做到了,从始至终,始终如一。   今天再回头看陈永贵的一生,可以发现,他代表的不只是一个人的奋斗史,更是一代中国农民的精神写照,他没有高学历,没有背景,但他有信仰、有担当,他用最朴素的劳动,写下了最厚重的一章,他的故事让人明白,真正的改变不是喊出来的,是干出来的,他不是完人,也不是神话,可正是这些真实的、不完美的地方,才让人觉得亲切可信。   时过境迁,中国农业早已进入了现代化的新阶段,机械化、智能化、绿色农业、数字乡村等等词汇,正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但无论时代怎么变化,那份扎根土地、脚踏实地的精神依旧是不可或缺的底色,陈永贵的贡献,不仅仅是梯田和粮食,更是一种信念,一种骨气,一种不怕困难、敢于改变命运的勇气。  

0 阅读:167

猜你喜欢

品古观今呀

品古观今呀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看历史与现实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