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北京知青谢炳义给一乞讨者买了两碗面,然而,这女子竟一直跟在他身后,他

品古观今呀 2025-07-31 14:47:39

1977年,北京知青谢炳义给一乞讨者买了两碗面,然而,这女子竟一直跟在他身后,他只好收留了女子,还产生了感情。谁料,十年之后,一个陌生男人找上门来,谢炳义毫不犹豫选择报警。

1977年12月,北京迎来了十年来最寒冷的冬天,气温一度降至零下15度。刚从陕北插队返城的谢炳义走在东城区的胡同里,准备去粮店买粮。

胡同拐角处,一个女人蜷缩在墙根。她穿着破旧的棉袄,头发凌乱,看起来有三十多岁。谢炳义停下脚步,从兜里掏出五毛钱递给她。

女人接过钱,嘴巴张了张却发不出声音。谢炳义这才意识到她可能是个哑巴。他指了指附近的面条摊,示意请她吃面。

面条摊老板娘后来回忆说,那个女人吃面的速度很快,像是饿了很久。谢炳义在一旁静静地看着,没有多问什么。

吃完面后,女人跟在谢炳义身后不肯离开。谢炳义住在一个四合院里,和70多岁的母亲相依为命。谢母看这女人可怜,同意让她暂时住下。

女人虽然不能说话,但做事很利索。她每天早起打扫院子,洗衣做饭,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邻居们都说这女人勤快,只是来历不明让人有些担心。

谢炳义在街道办事处工作,每月工资36元。他给女人买了新衣服和鞋子,两人逐渐有了感情。1979年春天,他们在民政局登记结婚。

婚后的日子过得平静。女人学会了用纸笔写字,告诉谢炳义她叫秀芝,但关于过去的事情总是避而不谈。谢炳义也不勉强,觉得每个人都有不愿回忆的往事。

1987年5月的一个上午,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敲响了谢家的门。他说自己叫王建国,是河北承德人,拿出一张泛黄的结婚证说秀芝是他的妻子。

结婚证上的照片确实是秀芝,只是看起来更年轻一些。王建国说秀芝十年前突然失踪,他找了很多年。谢炳义看着手足无措的秀芝,决定去派出所求助。

在派出所,民警核实了王建国的身份和结婚证的真伪。秀芝终于用颤抖的手写下了事情的经过:她因为经常被丈夫打骂而逃到北京,不敢回家也不敢联系任何人。

王建国承认了家庭暴力的事实,表示愿意离婚。经过调解,两人在派出所办理了离婚手续。秀芝获得了自由,但她已经有了两个孩子需要抚养。

让所有人意外的是,谢炳义主动提出继续和秀芝生活在一起。他说这么多年的感情是真的,不会因为一纸证书而改变。更让人惊讶的是,他把家里积攒的1000元钱给了王建国,作为孩子的抚养费。

1000元在80年代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近三年的工资。邻居王大娘说,谢炳义当时的月工资才50多元,这笔钱是他和母亲多年的积蓄。

谢炳义和秀芝重新办理了结婚手续,秀芝的两个孩子也从河北接到了北京,一家人住在那个不大的四合院里。虽然经济拮据,但日子过得和睦温馨。

多年后,已经能够开口说话的秀芝在接受街道办事处回访时说,谢炳义给了她第二次生命。她学会了说话,孩子们也在北京安了家,有了自己的工作和家庭。

不少人说谢炳义傻,放着好日子不过,偏要养别人的孩子。但也有人说,这样的好人现在越来越少了。

谢炳义后来成了街道办事处的调解员,专门处理邻里纠纷和家庭矛盾。他常说,每个人都有难处,能帮一把就帮一把,这样社会才会更好。

现在的北京已经变了样子,那些胡同大多被高楼大厦取代。但每当冬天来临,总有人会想起那个寒冷的1977年,想起一碗热面条带来的温暖,想起一个普通人的善良改变了几个人的命运。

0 阅读:322
品古观今呀

品古观今呀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看历史与现实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