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秋,淞沪会战中,一名20岁战士藏在尸堆4小时,终发现一批日军狙击手。

小博大史 2025-08-08 09:41:01

1937年秋,淞沪会战中,一名20岁战士藏在尸堆4小时,终发现一批日军狙击手。

王中领的军旅始于一口糠饼,在1932年那时候的苏北正闹饥荒,睢宁的土地裂得像龟壳,全家把最后半块发霉的糠饼塞给他。

父亲推他出门时只说了一句,跟着队伍走,饿不死。

于是就这样他背着空包袱钻进招兵队伍,脚上的草鞋露着脚趾头,肚皮贴着脊梁骨,眼里只盯着炊事班冒热气的铁桶。

而起初的他其实只是为填饱肚子,但是在新兵营的日子比饿肚子还难熬。

别人扔石头练臂力,甩五十下就喊胳膊酸,他硬是扔到太阳落山,右臂肿得像发面馒头,夜里疼得睡不着就啃腰带充饥。

就在发枪那天,他摸着汉阳造的木头枪托,像摸着老家灶台边的馍筐,这杆枪就是他的饭碗,枪法就是活命的筷子。

之后淞沪会战的罗店阵地成了绞肉机。

1937年8月,日军飞机把战壕犁成了烂泥塘。

王中领的连队守到第四天,战壕里摞着的尸体比沙袋还高。

最要命的是藏在对面粉厂里的狙击手,专打送饭的炊事兵和救人的卫生员。

连长急得踹战壕壁,他们敢放冷枪!谁去端了这窝老鼠?

此时王中领从弹药箱后头举起手。

他没要观察员,没带手榴弹,只往怀里揣了两块硬饼子。

经过炊事班老李的尸体时,他停下脚步,因为就在三小时前老李还笑呵呵说“打完仗请你们吃红烧肉”,但是在此刻 成为了一具尸体。

他心里想着一定要为死去的弟兄们报仇,在战场上这些尸堆成了最好的掩体。

他钻进两具肿胀的遗体中间,腐臭味呛得眼泪直流。

整整一动不动的趴了四个小时,即使是苍蝇虫子往他身上钻他愣是没有动一下。

然而这四个小时的等待是值得的,当阳光斜射进对面粉厂的三楼破窗,瞄准镜的反光突然晃了一下,那是狙击手换位置时碰歪了窗框。

他的第一枪打得刁钻,子弹穿过窗棂缝隙,楼里传来重物倒地的闷响。

此时左侧立刻还来一梭子,子弹擦着他头皮飞过,打爆了身后尸体的肚子。

血飚了王中领一身,但是他仍旧他纹丝不动,凭着刚才枪焰的位置修正半寸准星。

第二枪贯穿砖墙,惨叫声刺破了战场短暂的寂静。

然而伤口比勋章更早找到他。

他在撤退时流弹削掉他胳膊一块肉,当卫生员撕开急救包直摇头,再深半寸就打断动脉了。

担架颠簸中,他死死攥着那杆步枪,枪托上多出两道新鲜刻痕,加上之前的四十七道,正好凑够四十九个“正”字。

这杆枪跟着他从上海退到南京,又从武汉打到长沙。

长沙会战那回,他趴在烧焦的稻田里两天两夜,枪管烫得能点烟,击毙的鬼子军官怀里掉出全家福照片。

王中领把照片塞回尸体口袋,只在枪托上又划一道,他分得清战场上的你死我活,但不当牲口。

1945年的秋风带着稻香,王中领站在受降仪式最后一排,看日本军官弯着腰递指挥刀。

有个小个子兵突然牵来德国牧羊犬往他手里塞,狗尾巴摇得欢实。

他摇摇头,手指摩挲着枪托上密密麻麻的刻痕。

那晚他交了枪,退伍证明和五块大洋随手塞进行李卷,徒步走回睢宁老家。

往后的六十年,村里人只知道他是个瘸胳膊老汉。

孙子问起伤疤,他说修水渠砸的,之后民政送来的抗战纪念章,他压在箱底当裁衣砧板。

直到2005年电视台来采访,他蹲在田埂上抽旱烟,烟锅磕着脚边的黄土,怕?怕也得打!

鬼子不滚蛋,这地能种安稳?

田埂对面,当年他藏身的尸堆处,如今是连片的葡萄架。

2010年夏末,王中领的坟前摆着一杆木刻步枪模型。

孙子按他遗愿,把抗战纪念章熔了打成农具,锄尖亮得像当年狙击镜的反光,翻开的泥土里,新麦苗正顶着露珠往上蹿。

这个从尸堆里爬出来的兵,最终在土地里找到安宁。

他的故事没有豪言壮语,却写透了乱世小民的生存哲学,活命的狠劲变成卫国的血性,不过是为了一碗安稳饭,一垄能传家的田。

0 阅读:233

评论列表

微风不燥

微风不燥

1
2025-08-08 10:27

睢宁老乡[点赞][点赞][点赞][点赞]

猜你喜欢

小博大史

小博大史

小博大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