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蒋介石在西安脱险后,在南京下飞机,何应钦第一个上去迎接,蒋介石却冷漠

诺言卿史录呀 2025-08-08 09:00:23

1936年,蒋介石在西安脱险后,在南京下飞机,何应钦第一个上去迎接,蒋介石却冷漠的绕开他走到一位老者面前,忍着腰痛,深深的鞠了一躬 何应钦这人,出生在贵州兴义一个普通人家,1890年的事,早年就去日本留学,进了振武学校和陆军士官学校,接触到革命思想,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时,他回国参加沪军作战,二次革命失败又去日本继续学军事。1924年,他到广州,任大本营参议,然后成了黄埔军校的总教官,这可是他发迹的起点。黄埔军校开办时,何应钦负责训练学生军,1925年东征中,他指挥部队,帮蒋介石脱险,从此成了蒋的亲信。蒋介石对他信任有加,让他管军政部长,掌控军费和武器采购,在国民党军方属于顶尖人物。但这个人野心不小,早年蒋介石第一次下野时,他就有点摇摆不定的迹象。西安事变爆发后,何应钦的表现更露骨,他主张武力讨伐,调兵遣将,飞机大炮都准备好了,名义上是救蒋,实际上这操作风险极大,一旦打起来,蒋在西安的安危就悬了。很多人觉得,何应钦这是赌一把,赢了功劳大,蒋出事他就能上位。这种打着忠诚旗号的举动,掺杂个人算计,让蒋介石后来对他警惕起来。 林森呢,1868年生在福建闽侯,早年读教会学校,受西方教育影响大。1895年台湾割让,他去台湾抗日,失败后流亡日本,1905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时,他组织九江起义,1912年当选临时参议院议长,后来在国民党里干了不少职务,但一直低调,不拉帮结派,不争权,不让亲戚当官。1931年,他当上国民政府主席,这职位听起来高大上,其实就是个象征性的元首,没啥实权。他生活简单,住普通房子,坚持“三不”原则:在党派斗争中不插手。西安事变中,林森没大张旗鼓,但做了关键事,他签发手令,要求团级以上部队调动必须他批准,这直接卡住了何应钦的军事行动。另外,他审阅通过宋庆龄转的信件,批示同意谈,还和苏联大使秘密见面,推动和平解决。这些低调操作,避免了内战扩大,为蒋介石争取时间。蒋知道这些后,对林森感激不已。 蒋介石本人在国民党里是核心,掌控军政,早年也留学日本,参与革命,建立黄埔军校,通过北伐统一国民党军队。他对身边人要求忠诚,但对潜在威胁很敏感。西安事变让他看清了何应钦的野心,何在事变中迅速自任讨逆军总司令,调37个师向西安推进,飞机侦察轰炸准备就绪,虽然表面施压不进攻,但这举动让蒋觉得不靠谱。相比之下,林森的稳当作风成了救命稻草。蒋通过秘密渠道了解林森阻挡何的努力,所以返回南京时,才有那冷落何鞠躬林的一幕。这不光是个人恩怨,更是蒋在敲打军方野心,认可程序正义。 西安事变细节多,何应钦从12月12日得知消息,就在南京开会,决定撤张学良职,让他调遣军队。他派刘峙、顾祝同任东西路军司令,沿陇海路进攻,部队集结潼关,炮兵就位,飞机多次起飞侦察。这套动作快狠准,但宋美龄他们主张和平,何应钦还和宋美龄吵架,坚持讨伐。林森从13日起干预,在官邸召幕僚,签手令阻部队调动,部队长官收到后只能停手。他还批示信件,推动谈判。这些事没公开,但效果大,蒋在西安获释后全知道。何应钦的激进,让人怀疑他是不是想借机上位,早年蒋下野时他就暧昧,这次更明显。蒋回来后,没马上惩处何,但开始逐步分权。 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对何应钦的处理很微妙,没直接开刀,但逐步削弱他的影响力。1937年起,何的军政部预算大砍,武器采购权转给别人,他主持的会议少了,部队调动需多方批准。蒋还让陈诚他们分担军权,何转任国防部长,但实权旁落。抗战期间,何当第四战区司令长官,1945年代表中国接受日本投降,但那是蒋给的面子。1949年,何随国民党去台湾,当战略顾问,生活低调,1987年中风去世,活到97岁。蒋没严惩何,一方面何是黄埔系老人,根基深,动他可能乱军心;另一方面,蒋需要平衡派系,何的野心暴露,但没到撕破脸的地步。 林森事变后,继续当主席,保持中立。1937年,他下赦免令给张杨,但蒋不执行。林森推动废除不平等条约,对日宣战,站在民族大义上。1943年3月,他外出车祸,汽车撞路边,头部受伤,抢救无效,8月1日去世。蒋题挽联“一人千古,千古一人”,出殡时重庆万人空巷,民众自发送行。他的墓地简单,符合生前作风。林森一生清廉,没子嗣,没贪腐,国民党内难得的正人君子。

0 阅读:115

猜你喜欢

诺言卿史录呀

诺言卿史录呀

一样得事件,不一样得角度去说,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