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反对包产到户,并不是认为包产到户一无是处,他知道这样做能够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包产到户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现代化问题,也不能让农民共同富裕起来。 但是对于广大农民来说,则迫切希望改变当前的生活状态,能够吃饱穿暖。对于国家而言,也希望农业能为工业提供更多的支援。在这样的情况下,包产到户无疑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至少能解决眼前的问题,至于将来怎么办?等以后再说。 所以,不能简单地讲哪个对,哪个错,应该讲都有道理,因为两者都很重要,不可偏废。 总之,要不要包产到户,实质上是一道选择题,要么选择眼前利益,要么选择长远利益,两者只能取其一,不可能做到两全其美,有得必有失。 如果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新中国前三十年主要是为了长远利益,无论是兴修水利,建造水库、电站,还是研制“两弹一星”,建设工业化,莫不如此。如果当时不搞这些,农民的生活就不会那么苦。 而后三十年则主要是为了眼前利益,通过鼓励致富,快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进入新时代以来,在总结过去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尽可能做到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平衡,做好顶层设计,将两者兼顾起来。当然在特定的阶段,可能会有所侧重。 时代在发展,问题也在不断变化。唯有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总原则,就一定会越来越好。
谁这么缺德,专偷车座!
【19评论】【6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