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观点太主观了,一点也不客观”。
我相信很多人发表自己观点的时候,都会遇到这种评论,不仅限于足球。这样的对于“客观性”的追求,反过来也会影响观点输出者以及,强调自己的看法的“客观性”。客观性本身,似乎已经和说服力直接划上了等号了。我也在很长时间标榜过、追求过,怎么样才是客观的观点。但是似乎忘记了问一个终极的问题:客观是什么。
最终我从这本书——E.H.卡尔的《历史是什么》中获得了我最为认可的答案。
体育本身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自然也是人类历史的组成部分。体育史中,跟足球相关的部分我们可以称为足球史。
那么足球史是什么?用卡尔在书中的概念看来,过去事实和历史并不是能完全划等号的。书中用施特雷泽曼的几大箱档案和伯恩哈特进行节选后出版的书为例。一名球员在场上每一个动作,一次过人或者一次传球,毫无疑问都会是一次过去事实。但是过去事实的堆积本身,并不能成为历史,就像也许此时此刻在东南亚某国联赛里的也一直在发生,但鲜有关注的那些事实一样。某种程度上,例如“足球元素”这样的up主把B费的丢失球权视频剪出来以后,这些事实才成为了历史事实。也许你会说,“足球元素”就是带着目的做的视频,他的视频是有倾向性的。
是的,你说得很对,他的视频是主观的,是缺乏“客观性”的。这里,也就到了卡尔所讨论的历史事实的本质的问题上了。卡尔给出了以下三点看法:
1.我们所接触到的历史事实从来不是“纯粹的历史事实”,历史事实也不能以纯粹的方式存在,历史事实总是通过记录者的头脑折射出来的。
2.历史学家需要一种富于想象的理解力,以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其行为之后的思想状态。
3.我们只有以当下的眼光看待过去,才能理解过去。
我们在讨论足球的时候,首先应该知道,踢足球的是人,看足球的是人,而写足球的还是人。我们对于一场比赛的描述,必定是这场比赛首先通过我们的观看进入意识之中,然后在意识中形成关于这场比赛的概念,然后才可能描述一场比赛。所以本质上,没有非主观的描述,除非进行这种描述的是一个完全跟人类无关的比如外星人。
但是我们应该明确一点,主观本身并不意味着坏。所以当我们读一本书的时候,往往首先应该从作者读起。你不读曹雪芹的生平,当然无法理解《红楼梦》。所以评价足球的时候是否应该这样呢?当然也是必要的。
巴老师是中文圈子里,想象力最丰富的体育记述者。关于足球和篮球的观点非常犀利,虽然其中一部分我并不认同。巴老师经常猜测球员、教练的内心,这种猜测本身也是基于巴老师自身的理解和社会实践。一方面其中某些合理的部分是得到了后来历史的检验,比如说对于曼联球员的批判部分;一方面这种猜测本身,就是向读者开诚布公地展示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意识形态,这样就能回到上一段的内容,帮助你理解作者。
就像卡尔的观点那样,历史真正的“客观性”是在主观之中的。当你在记述你看到的足球事实时,你是无法摆脱自己的主观性的,但是你的“主观”本身,就是来自于你客观的社会实践,自然“主观性”本身就是客观的。
分离是景观的阿尔法和奥米茄。异化和外化是资本主义的结果,并且随着其发展而加深。主观=没有说服力,客观=没有说服力,这也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分离,“客观性”成了与主观相外化、相对立的力量。
(没有比赛确实挺闲的,随便聊聊,顺便推荐一下这本书。这本书我算上零七碎八的翻找查阅,可能看了有3遍以上了吧,因为很喜欢所以也买了日语版对照着看。用其中的观点来看足球的发展,非常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