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深秋,马步芳的独子马继援被宋美龄叫到重庆官邸。这位西北王公子刚跨过门槛

佳佳说史 2025-08-05 13:40:37

1945年深秋,马步芳的独子马继援被宋美龄叫到重庆官邸。这位西北王公子刚跨过门槛,就看见客厅里站着个穿月白旗袍的姑娘,鬓角别着玉兰花,一转身露出双会说话的眼睛。宋美龄笑着拉过两人:“继援,这位张训芳小姐是金陵女大的高材生,你们年轻人该多走动。“

时间倒回1936年,还在宁夏老家时,十五岁的马继援跟着师父练刀,练得正起劲,离他四十里外的地方,马家军的骑兵正干着狠毒的事儿。

他们把两千多受伤的红军伤员用绳子绑起来赶着走,荒原上响起一片凄厉的叫喊声,这事传回来,少年马继援听了直皱眉头,可他年纪小,又是他父亲做的事,他也不知道该怎么说。

这就是马继援身上奇怪的地方,他打仗也勇敢,甚至有点推崇日本武士道那种精神,可他严令部下打仗不许踩老百姓庄稼,给伤兵配的急救包里还特意多塞了十卷纱布。

他书房里不光放着刀枪,还有从南京带回来的梁启超写的书,这种讲究,在当时的西北军里算是少见的。

宋美龄介绍的姑娘张训芳,让二十二岁的马继援真喜欢上了,姑娘念的是文学,温温柔柔的,可麻烦就来了,马步芳死守着“回汉不通婚”的老规矩。

张家爹娘一听是马家公子提亲,气得把茶杯都摔了,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个年轻的马军长,竟然扑通一下子跪在张家铺地的青砖上,低声下气地求人家把女儿嫁给他。

这事把马步芳气得够呛,在西宁的官邸里对着儿子一顿咆哮,骂儿子“丢尽马家脸面”,马继援犟得很,他爹不让他在家里待着,他就在院子里硬生生跪了一整夜,最后结婚时还是执意把张训芳的名字写上了婚书。

只是新媳妇得避讳公公的名字,把原来名字里的“芳”改成了“芬”,成亲那天,马继援带着穿洋装的新娘子走进礼堂,外面那些跟着他爹多年的老部下们看着都嘀咕:“这小子,真不像司令亲生的啊!”

风光的日子没几年,1949年,马家军在西北打了败仗,马步芳父子俩只能坐飞机逃往沙特阿拉伯。

飞机起飞时,马步芳望着青海的山,整个人都没了精神,马继援怀里,小心揣着本快翻烂的《新华字典》。

到了沙特吉达港口,吹着咸咸的海风,他们的日子一下子变了样,住在郊区白房子里的马继援,过去指挥着千军万马,如今成了个连话都说不利索的老外。

邻居阿里总能看到,这位中国老人天不亮就拿出小收音机,专门等着听里头的中文广播,傍晚夕阳快落山,他又坐在椰枣树底下,一笔一划学着写王羲之的毛笔字。

后来,他的两任妻子都走了,留下他一个人守着空落落的大房子,更让人叹息的是命运弄人,最后亲生的孙子也死了,可马继援自己呢,日思夜想盼着有个孩子,偏偏一生都没能当上父亲。

日子就这么一年年过去,2008年5月12号下午,沙特那边已经很热了,老态龙钟的马继援盯着电视屏幕,看着汶川地震的画面,学校房子塌了,孩子们被埋在下面,他浑身都开始发抖。

老人家的记忆一下子被勾了起来,1937年,青海那边新盖了所义学,那会儿年纪还不大的马军官马继援,也曾亲手把一支支铅笔,发给那些脸上带着高原红的小娃娃。

没过多久,吉达老城区的西联汇款柜台前,来了位拄着拐杖、八十七岁的中国老人,他颤颤巍巍地递过去一叠美元。

填捐款单的时候,在捐款人姓名那一栏,他没写自己响当当的名字,而是写了个假名字,工作人员觉得不对劲,刚想再问问,老人已经转身,悄悄走出了银行大门。

后来,红十字会的同志费了好大功夫,才追查到这笔钱的真正来源,竟然是当年那个被称为“小魔头”的军阀少爷马继援捐的,5000美元。

这消息传回国内,六千公里外的老家中国,一下子炸开了锅,人们都不敢相信。

北京大学的杨青教授在研讨会上分析这事儿:“一个人做点好事积德,当然还不清过去一个家族或者一群人欠下的血债,但人心能回头,知道做点好事来弥补,这对抚平历史的伤口是很重要的一步。”

红十字会那边查了记录发现,整个汶川地震,海外华侨捐的钱加起来有二十多亿,马继援这五千美金混在里面,真跟大海里的一滴水差不多。

但这笔钱,却像面镜子一样,照出来咱们民族对过去那些复杂历史的记忆,有根深蒂固的恨,也有出人意料的原谅,还有对于“放下”的思索。

2012年斋月刚刚结束的那个晚上,他在沙特吉达的家里安静地闭上了眼睛,床头的小柜子上,搁着一本翻得又卷又破的《唐诗三百首》。

中国驻吉达领事馆的官员去收拾他留下的东西,在书桌的玻璃板下面,发现了一张已经发黄的老照片。

照片上是1936年那次打破规矩的回汉通婚典礼,照片上,穿着笔挺军装的新郎胸前,那枚象征当时政府的青天白日徽章都有点歪了,他旁边的新娘,手紧紧攥着旗袍边,手里捧着的花束都显得紧张兮兮的。

照片背面,有两行字迹早就褪了色的钢笔字,那是马继援的笔迹,“身陷泥途心向明月,生如飘萍死念故乡。”

0 阅读:336

猜你喜欢

佳佳说史

佳佳说史

欢迎大家关注我啊,每天带大家了解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