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雨后向丈夫求欢,写下一首“撩人”宋词,用词大胆,撩得男人脸红心跳! 李清照那首《丑奴儿》,要说起来,其实不复杂,也没多深奥。 短短几句,像是一场雨后湿漉漉的夜谈,语气懒懒的,词句软软的,可仔细读进去,却仿佛闯进了她心里的内室。 很多人一看就愣了,这李清照不是一代才女吗?怎么写出这样的词?一句“笑语檀郎”,还说“今夜纱厨枕簟凉”,这不是赤裸裸在撩丈夫嘛。宋人一听就炸了,说她“闾巷荒淫”“肆意落笔”,意思是你一个书香门第出身的女人,怎么写得这么露骨,跟市井小妇人似的。 但问题恰恰就在这儿,李清照不是小妇人,她是当时最会写词的女人之一。 正因为有才,她更懂得怎么用词,说话讲分寸,情绪写几分,欲望藏几笔。 《丑奴儿》并不是一时冲动,她心里很明白写下这些字句会引来什么样的评论。 可她依旧写了。 因为那一夜,她就是有感觉了。风雨一过,房中纱帐微凉,妆镜前薄衫轻披,她看了看自己,也看了看丈夫赵明诚,忍不住想撩上一撩。 把时间往前推一推,那时他们刚成婚不久。 汴京街头百花盛开,她在卖花人的担子上挑了一枝花,拿回家里像宝贝一样供着,然后写下《减字木兰花》那首。一边写着花的颜色,一边想自己是不是也像这花一样,红润娇嫩,能叫丈夫喜欢。 词里藏着小小的担忧,“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一句看似撒娇,实则心底发虚。 她不确定赵明诚会不会真的一直喜欢她,也许是少女的敏感,也许是才女的自尊。 李清照写词,从来不是摆排场。 她那点情绪、那点小心思,都藏在词眼里,不着痕迹地抛给读者,懂的人自然读得懂。 两人日子好时,她词里都是软的、暖的,像那春天的阳光,不强烈,却能透进骨头里。 李清照不是那种闺中自怜的女人,她是有日子可过的、有感情可享的,她懂生活、也懂人情。所以她写起那些雨夜、妆镜、薄纱和檀郎的时候,不觉得羞,也不觉得不妥。 因为她知道,在真正的爱情里,情欲是温柔的,是让人脸红心跳但不低俗的。 当时的士大夫们批她,大抵是因为她太敢写。 在那个讲究“贤良淑德”的年代,女子写词可以,但不能写得太“真”。 离愁别绪可以,闺怨秋思也行,最好是身在闺房心在天涯,那才叫“有情有节”。可李清照不是。 她不是想象一个遥不可及的爱情,她的爱,就在身边。她和丈夫朝夕相对,一起读书、写词、品古玩、藏金石,情感是实实在在一点点积累出来的。 她要写,就写他们之间那些真实的瞬间,而不是装出一副凄凄惨惨的模样。 《丑奴儿》写的是情,也写的是欲,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这不是轻浮的欲望,是婚姻里的温柔,是亲密中的调笑。 她没必要遮掩,因为那是她自己的生活。她写得大胆,也写得细腻,那“雪腻酥香”“绛绡缕薄冰肌莹”的描写,分明是写美,但一点不脏,反而带着诗意。 说到底,是她太会写,把一场情事写得像是一场花事,叫人想骂又不忍心骂,想称赞又说不出口。 词传开了,引起的争议自然不小。 王灼那番话是最有名的,说她“肆意落笔”“无顾藉”,觉得她坏了大家闺秀的规矩。 可问题是,李清照不在乎这些“规矩”。 她在意的是自己是不是活得真实,是不是爱得清楚。 这也是为什么,哪怕知道写出《丑奴儿》这种词会落人口舌,她也还是写了。这首词就像她情感的留声机,把那一刻的悸动永远留下。 赵明诚其实也没什么好抱怨的。他是读书人,懂得词中深意。 他能娶到李清照,自己也算是三生有幸。两人一起守着书房,一起爬梳史料,一起在残破的乱世里保存文献、抢救文物,那是普通夫妻做不到的事。 他们之间的情,不只是诗词里的柔情蜜意,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并肩而立。 只是人生无常,好景不长。 赵明诚外出为官,二人聚少离多。南宋建炎三年,他病逝江宁,李清照奔丧不及,一别成诀。 她晚年独居,在《金石录后序》里写下“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意气已绝,语气已冷。 这句话也耐人寻味。“分香卖履”是曹操留给妻妾的安排,意思是你们分了香料,各自卖履自立,不用再指望家里了。 李清照说赵明诚没有这么做,有人说她是维护亡夫,也有人觉得她在借机讽刺赵明诚可能真的另有侍妾。 但不管怎么猜,这句话本身透出的是一个女人在失去丈夫后的悲凉和无力。 再看《丑奴儿》,那时的她多么意气风发,雨夜里还能轻笑着说“今夜枕簟凉”。 可几年后,她连“檀郎”都叫不出了,只剩下一篇长序,写着“余心如铁”。 一个女人对爱情的态度,从满怀柔情到万念俱灰,全都写在词和序里了。 有人说李清照的词太私人,太情绪化,不够“气象”。 可偏偏就是这些私人、这些情绪,才让她的词穿越了八百年,还能叫人读到发烫。她不是站在庙堂上吟风弄月的人,她是坐在梳妆台前,把自己藏进纸页的女人。 她写的不是“词”,是活生生的日子、滚烫烫的情感。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李清照雨后向丈夫求欢,写下一首“撩人”宋词,用词大胆,撩得男人脸红心跳! 李清照
橘柚香味
2025-08-05 04:05:42
0
阅读:54
用户19xxx02
夫妻生活理应如此。相互引诱增添情趣,增强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