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徐悲鸿提出离婚,蒋碧薇说可以,但我要你100幅画作,40幅收藏画,100万现金,还有两个子女以后每月2万的生活费。 1945年的冬天,这事儿终于算是有个了断。徐悲鸿在报纸上又一次刊登声明,要跟蒋碧薇彻底撇清关系。他这不是头一回了,可家里十几岁的女儿徐静斐看不下去了,小姑娘拦在父亲面前,话里带着孩子的直率和天真:“爸爸,你不必登报,你每找一个女人,就要和妈妈算一次账,这是伤人。” 据说,徐悲鸿当时手里的笔都抖了一下。是气,是窘,可能还有一丝被说中心事的难堪。他没法跟女儿解释,大人世界里的爱恨,早就不是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了。 徐悲鸿重病住院,身边是温柔体贴的廖静文。女儿徐静斐去看他,开口就要父亲的图章,因为那图章能领工资,而钱,一直在蒋碧薇手里管着。徐悲鸿一脸为难,叹着气说:“你要带走图章,我怎么活下去?”女儿天真地回他:“你还能卖画。” 徐悲鸿当场就哑了。卖画?他为了买回国宝《八十七神仙卷》,早就把手里的积蓄和画作搭进去了大半。生活已经拮据到,他和廖静文在中央大学的食堂里,连换个好点的菜都舍不得。 所以,当离婚协议摆上桌面时,我们看到了那串惊人的数字:100幅徐悲鸿的画作,40幅他收藏的古画,100万现金,外加两个孩子每月2万的生活费。这在当时,绝对是天文数字。为了凑齐这些,徐悲鸿几乎是日以继夜地画,身体就是在那时候被严重透支的。 听起来,是不是觉得蒋碧薇太“狠”了?别急,咱们把镜头拉回到二十多年前。 18岁的蒋碧薇,是宜兴望族的闺秀,受过良好教育,一米七的个子,气质卓然。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个标准的“白富美”。而当时的徐悲鸿,只是个有才华的穷小子,老家还有个包办婚姻的妻子。蒋碧薇不顾一切,跟着他私奔到了日本,甚至让家里人为她办了场“假葬礼”来解除原来的婚约。 那段日子,是真苦。但也是真甜。在巴黎,蒋碧薇看中一件风衣,徐悲鸿卖了画,第一时间就跑去给她买回来,看她穿上时,两个人都哭了。在上海,蒋碧薇生病想吃冰淇淋,徐悲鸿能跑遍半个城为她买到。那时候的爱,是真的,滚烫的。 可共苦,真的比同甘容易。回国后,徐悲鸿声名鹊起,成了画坛大师。他依旧沉浸在艺术世界里,对社交应酬毫无兴趣。而蒋碧薇,在经历了多年的贫困后,渴望补偿自己,她喜欢举办沙龙,喜欢宾客盈门的热闹。两个人的步调,从这里开始,就岔开了。 接着,一个叫孙多慈的年轻女学生出现了。她是徐悲鸿的学生,年轻,有才华,满眼都是对老师的崇拜。徐悲鸿动心了,他甚至刻了一对新的戒指,上面刻着“大慈大悲”。而那枚刻着“碧薇”的戒指,早就不知道被丢在了哪个角落。 蒋碧薇的反应,激烈且直接。她跑到学校去闹,给孙家父母写信,甚至当着徐悲鸿的面烧掉了孙多慈送的枫树苗。她的手段,充满了旧式女人的决绝,却也把丈夫推得更远。徐悲鸿在报纸上公开声明,与蒋碧薇“脱离同居关系”。这一纸声明,像一把刀,彻底斩断了蒋碧薇最后的念想。 她要的那些画,那些钱,表面上看是贪婪,但往深了想,那或许是她对自己二十多年青春的估价,是对那场奋不顾身的私奔的交代。 她一生都没卖掉那幅徐悲鸿为她画的《琴课》,那幅画,一直挂在她的卧室里,直到去世。 而徐悲鸿,在与廖静文结婚后,仅仅八年就因脑溢血去世。据说,他临终前,贴身保存的,依然是当年蒋碧薇省吃俭用为他买的那块怀表。 说到底,那些画,那些钱,不过是爱情燃尽后,剩下的一地灰烬。风一吹,就散了。而故事,却留了下来,让我们这些后人,品了又品。
1944年,徐悲鸿提出离婚,蒋碧薇说可以,但我要你100幅画作,40幅收藏画,1
司马槑谈过去
2025-08-03 15:22:46
0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