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 “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以 “兴明讨虏” 为旗号,正式拉开三藩之乱的序幕。 起兵初期,吴三桂凭借多年经营,迅速占领云南、贵州、湖南等地,清军猝不及防,一时间局势对吴三桂极为有利。 势头正猛的时候,老吴却犯了大错——他在长江南岸停下了。湖南打下来,兵锋直指湖北,眼瞅着就能打过长江,威胁中原腹地,甚至直逼北京。他那会儿兵强马壮,清廷那边乱成一锅粥,不少地方官和将领都在观望,甚至私下联系他。 形势一片大好,渡江北进简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结果呢?吴三桂选择了保守策略,或者说,他过度谨慎反而错失良机。他停在了湖南常德、岳州一带,沿着长江布防,开始和清军打消耗战。这步棋,直接把战场主动权送给了年轻的康熙皇帝。 吴三桂手底下不是没人。顶级谋士方光琛就看得透透的,力主赶紧渡江北上,直插清廷心脏。道理很明白:造反这事儿,讲究一鼓作气,趁着敌人没缓过劲儿来,得直捣要害!停在江南跟清军耗?人家康熙能调动整个帝国的资源,你吴三桂就西南几省,耗得起吗?可惜,吴三桂听不进去。他觉得稳扎稳打更保险,或者,他内心深处对满洲八旗的野战能力还有忌惮?也可能,他幻想着停在江南,康熙会害怕,会跟他谈判,给他划江而治?想得美!康熙年纪小,魄力可不小,一看你吴三桂不动了,立马调兵遣将,稳住阵脚。 不听方光琛的北上建议也就罢了,吴三桂还干了个战略上值得商榷的决定——分兵西北!他派出大将王屏藩等人去攻打陕西、甘肃,同时策动了原清朝陕西提督王辅臣在西北起兵反清。想法似乎是想开辟第二战场,分散清军压力?实际效果差强人意!他本来最精锐的力量集中在长江前线,这一分兵(包括策反行动所需的资源投入),拳头力量被分散了。 西北地形复杂,补给困难,清军依托坚固城池防守,王辅臣部虽然初期声势不小,但最终被清军集中力量击败并降清,根本达不到有效牵制清军主力的目的。宝贵的兵力和时间,被西北战场消耗了不少。方光琛他们肯定着急:放着咽喉要道不打,跑去开辟一个胜负难料且难以掌控的战场?这战略选择,实在算不上高明。 更绝的还在后头。仗打了几年,局势陷入僵持,吴三桂就等不及了。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他在湖南衡州(今衡阳)急吼吼地登基称帝了!国号“大周”。这波操作,直接把他“兴明讨虏”的大旗撕了个粉碎。当初多少人跟着他干,是冲着“反清复明”的旗号来的,是那些怀念故明的遗民和地方上不满清廷的实力派。你吴三桂自己当皇帝了? 那跟篡位的王莽、董卓有啥区别?这不就坐实了康熙那边宣传的“吴三桂就是个反复无常、野心勃勃的叛贼”吗?政治上的大义名分瞬间崩塌,人心急剧流失。手下将领和观望势力一看,哦,合着你老吴不是为了大明,是为了自己当皇帝啊?寒了心,散了伙。称帝这事儿,纯属政治上的自杀行为,把潜在的盟友全推到了对立面,简直是送给康熙的大礼包。 吴三桂这人,打仗经验丰富,但政治格局和战略眼光是真有欠缺。他太自负,觉得自己是老江湖,听不进逆耳忠言。顶级谋士的建议,他觉得不合自己心意,或者显得自己不够高明,就扔一边。除了方光琛,还有谋士刘玄初等人也提过不少好点子,但吴三桂往往优柔寡断,或者疑神疑鬼,就是不用。 对手下将领,他也不够信任,处处提防。比如在江西前线表现出色的将领高大节,就曾因吴三桂侄子吴应麒的谗言和吴三桂本人的猜忌而被解除兵权,郁郁而终。内部都不团结,互相猜忌,这仗还怎么打?说白了,吴三桂的失败,根子上是他性格和决策能力的失败。刚愎自用、战略短视、政治幼稚,这些毛病在关键时刻全暴露出来了。 清军缓过劲来,康熙展现出超乎年龄的沉稳和战略眼光。他集中力量,先稳住长江防线,然后采用“剿抚并用”的策略,先集中力量在1676年迫降了福建的耿精忠,1677年解决了广东的尚之信,断了吴三桂最重要的臂膀。等吴三桂在湖南和清军耗了几年,锐气磨光,内部矛盾重重,人心离散的时候,清军才发动总攻。 这时候的“大周皇帝”,地盘越打越小,众叛亲离,只能困守湖南一隅。就在称帝同年八月(1678年秋),吴三桂在内外交困、忧愤交加中病死衡州。他死后,他孙子吴世璠继位,更是挡不住清军的攻势,三藩之乱最终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被彻底平定。 回头看看,吴三桂手里开局真是一把好牌。起兵迅猛,席卷西南,有地盘,有精兵,有能打的将领,更有方光琛这样洞悉时局的顶级智囊。客观上,他缺乏强大水军渡江、后勤补给线拉长、侧翼(如两广)不稳等问题也确实存在,但核心问题在于他的决策。 但凡他在关键路口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要么克服困难趁势渡江北上搏一把,要么沉住气维系“复明”旗帜凝聚人心不急于称帝——局面都可能大不相同。可惜啊,他一次次在战略和政治的十字路口,完美避开了更优解,硬生生把一手好牌打烂。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康熙48年,发生了一件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武英殿大学士富察·马齐因为跟康熙帝顶了几
【23评论】【4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