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 年,江西泰和,开国少将易耀彩回乡扫墓,意外看到老宅门前有人劈柴、院中干净整洁。他停住了脚步,一个年近五旬的妇人从屋里走出,头发半白,目光却透着熟悉。 她站定,轻轻喊:“耀彩,你回来了?” 他愣住,好几秒没回话,那是张凤娥,22 年前他离家前的童养媳,他早以为人已不在世。 易耀彩离家那年才 17 岁,揣着一把老步枪就跟着队伍走了。临走时张凤娥塞给他一双布鞋,鞋底纳得密密麻麻。他一路南征北战,听说家乡被炮火炸平,乡亲们死的死逃的逃,张凤娥的名字,早被归在 “失踪” 的名单里。 院子里的石榴树是他小时候栽的,现在长得比房梁还高。张凤娥把劈好的柴码得整整齐齐,锅台上还温着粥,就像他只是昨天刚出门。她转身进屋端水,背影有点驼,手腕上的镯子磨得发亮,那是当年他娘给的聘礼。 “这些年你咋过的?” 易耀彩的声音有点抖。张凤娥低头擦着碗沿,说日本人来的时候躲进了山洞,解放后就回老宅守着。没提过苦,没说过难,就像 22 年的等待不过是一场寻常的日出日落。 随行的警卫员想安排住处,张凤娥却往屋里让:“炕烧好了,还是你以前睡的那个。” 易耀彩看着她鬓角的白发,突然想起她刚到易家那年才 12 岁,扎着两个小辫,怯生生地喊他 “哥”。 现在有人觉得这种等待太傻,守着个没指望的名分不值当。可那个年代的人,认死理。张凤娥守的不只是个男人,是心里的念想,是对 “家” 的执念。易耀彩成了将军,身边早有了新家庭,再回来,老宅还是那个老宅,只是物是人非里藏着说不出的滋味。 她没要过名分,没提过要求,就默默把老宅收拾好,等着一个可能永远不回来的人。这种沉默的坚守,比多少轰轰烈烈的故事都让人心里发沉。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957年,江西泰和,开国少将易耀彩回乡扫墓,意外看到老宅门前有人劈柴、院中干
海边观潮客
2025-08-01 22:22:57
0
阅读: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