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中巴签署边界协定,按照喀喇昆仑山分水岭进行划界,巴基斯坦同意将原来被英国窃取的喀喇昆仑走廊5310 平方公里归还中国,然而拒绝归还原属中国的领土坎巨提,最后1940 平方公里的坎巨提被划入巴控克什米尔。 巴基斯坦当年决定将喀喇昆仑走廊的一部分土地移交中国,是在特定地缘格局下的一项战略选择。 该区域位于克什米尔争议核心地带,地形复杂,海拔普遍超过5,000米,战略意义极为关键。 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后,印度趁机占领了克什米尔最北端的锡亚琴冰川,并在高原地形中取得制高点优势,直接压制了巴控区的北部门户。 面对印度军队在该地区日益强化的军事存在,巴基斯坦经过评估,认为自身在该地几乎不具备有效防御能力。 尤其是锡亚琴冰川一带,印度部署了数量可观的高原部队,并配备先进的山地装备,使得巴军在火力和补给线上都极为被动。 由于喀喇昆仑走廊难以防守,若继续保有该地区,极可能成为印度军事进一步扩张的突破口。 在这种背景下,巴基斯坦于1963年与中国签署《中巴边界协议》,将实际控制但无有效利用价值的沙克斯干谷地带划归中国西藏地区。 这一行动,不仅是在实际控制力有限情况下的“战略性撤退”,更被部分历史学者解读为一次“外交避险”:通过与中国达成协议,一方面以“和平划界”的名义稳固边疆,另一方面借此引导印度将注意力从巴控区北段转向中印争议,从而间接减轻本国战略压力。 这种“借势转嫁压力”的策略在历史上并非首次出现。战国时期韩国割让上党郡予赵国,希望将秦国的攻击目标引向邻邦,最终引发了长平之战,秦赵两国爆发激烈冲突,赵军遭受巨大损失。 巴基斯坦的策略逻辑与之类似,虽然性质和时代不同,但都体现出在面对强敌威胁时,小国如何通过地缘调配来维护自身战略缓冲。 印度对中巴边界协议极为不满,多次在外交层面予以抗议,并将该地区划入“非法割让”范畴,在教科书和官方地图中持续标注为印度领土。 但由于实际力量分布的限制,以及印军在高原长期驻防面临的人力与资源巨大压力,印度始终未能采取有效手段恢复对该地的掌控,反而在战略被动中陷入长期僵局。 目前,该区域已成为中巴经济走廊的一部分,其安全保障体系也逐步成型。这不仅稳固了中国在西部边疆的边境控制,也成为巴基斯坦规避印度压力、强化与中国战略合作的典型案例。
1963年中巴签署边界协定,按照喀喇昆仑山分水岭进行划界,巴基斯坦同意将原来被英
古凌国际
2025-08-01 17:52:4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