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总统米莱26日宣布永久下调牛肉、家禽肉、玉米、高粱、葵花子、大豆等农产品

冰枫看历史 2025-08-01 17:32:00

[月亮]总统米莱26日宣布永久下调牛肉、家禽肉、玉米、高粱、葵花子、大豆等农产品的出口预扣税!甚至直接影响全球农产品市场,尤其是中国的进口。 信源:光明网——阿根廷政府宣布下调部分农产品出口预扣税 阿根廷的一场经济豪赌,以总统米莱宣布对农产品出口大规模、永久性减税就此展开了。这与其说是一次慷慨馈赠,不如说是在悬崖边上,为求生而走的一步险棋。毕竟,当餐桌上的牛排和火锅里的肥牛价格变得更亲民时,其实并不是寻常的市场促销,而是半个地球之外一场精心策划的自救。究竟是什么样的危机,能迫使一个国家将经济命脉押在牛肉和大豆的价格上?这背后,又是一盘关乎美元、财政与选票的精密棋局。 此番风暴的中心,是已然失控的阿根廷经济,由于持续的恶性通胀与比索暴跌,让政府对能稳定汇率、充实国库的美元充满渴求。而此刻,本该作为外汇顶梁柱的农业却陷入了“休克”。原来,一项临时减税政策到期后,高达33%的大豆出口税,让农民们普遍选择了捂紧粮仓、持货观望。后果则是农产品出口和外汇结算量应声断裂,价值约135亿美元的巨量库存积压在仓库里,无法变现。 与此同时数据显示2025年,仍有近六成的大豆和玉米尚未定价出售,国家的经济活水几乎被截断,经济告急的同时,政治日程也步步紧逼,米莱不仅要兑现他竞选时将农业打造成经济“发动机”的承诺,更要为2025年的国会选战布局,稳住科尔多瓦、圣菲这些农业大省的票仓。 面对这经济、农业和政治的三重困境,米莱政府没有坐等,而是在巴勒莫农业展上,抛出了一套精准计算过的破局方案。这项号称永久性的减税政策,刀刀见肉:牛肉和家禽肉的出口税从6.75%降至5%;玉米从12%降至9.5%;而作为重头戏的大豆,税率则从33%一口气砍到26%。 这么看来,阿根廷政府宁愿承受每年减少约7.2亿美元税收的短期代价,也要撬动那135亿美元的库存出口。用这一笔小钱,换回稳住汇率的救命活水,这笔买卖在决策者看来,不能不做。 与此同时,减税直接扭转了农民的利润预期,测算显示,在33%的高税率下,全国只有约两成的耕地能盈利;而税率降到26%,盈利土地的比例便能跃升至六成。这意味着农民出售每吨大豆的价格有望从34万比索涨到40万比索以上,这不仅刺激了他们的出售意愿,也盘活了从种子、农药到运输、维修的整个乡镇经济链。 但其实这项政策的示好,其实也旨在巩固米莱在核心票仓的支持率,为赢得明年国会选举的控制权铺路。于是这一系列组合拳的影响,自然不会只停留在阿根廷国内。它像一颗石子投入全球农产品市场,激起的涟漪正迅速扩散,尤其对中国这个大买家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这样的机遇很实在,作为阿根廷牛肉过半的出口目的地,税率降低直接意味着进口成本下降,最终可能让中国消费者的餐桌受益。巧合的是,在中国另一主要牛肉供应国乌拉圭因故减产的背景下,阿根廷的“主动降价”恰好能填补市场缺口。同时,在中国对部分美国农产品加征关税后,物美价廉的阿根廷农产品也提供了一个颇具吸引力的替代选项。 不过,挑战也随之而来,大量低价的阿根廷牛肉和大豆涌入,难免对中国本土的养殖业和饲料行业构成冲击。而与此同时中国近期已对进口牛肉启动保障措施调查,也可能会给阿根廷高涨的出口热情,设置一道无形的壁垒。 放眼全球,阿根廷农产品价格优势的增强,已经搅动了大豆期货市场,并可能拉低全球粮食的整体价格。这无疑会加剧美国、巴西等其他农业出口国的竞争压力,一场全球农产品贸易版图的重塑或许已经开始。对阿根廷自身而言,这柄减税的双刃剑同样锋利。 短期上它虽然能提振信心、刺激出口,为焦头烂额的经济赢得喘息之机;但长远看,税收减少留下的财政缺口仍然不好弥补,一旦全球粮价因供应过剩而下跌,出口量的增长能否抵消价格的跌幅?这些都是未知数。 说到底,米莱政府这步棋,并非什么纯粹的自由主义冒进,而是在通胀、汇率和选票的多重压力下,一次极为务实的策略调整。它用一次战术性的“退让”,换取了一个战略性的喘息窗口。对正迎来这波进口红利的中国来说,又该如何在这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博弈中,找到那个既能惠及民生,又能保障自身产业安全的平衡点呢?

0 阅读:45
冰枫看历史

冰枫看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