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今天报道:中国官媒《环球时报》称,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南京照相馆》遭到网络暴力,并批评此类网暴歪曲历史,将铭记历史污名化为仇恨教育,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最新变种,怀疑“是否有境外对华认知战因素”。 《南京照相馆上映没几天,票房就噌噌往上涨,6天破7亿,7天过9亿,看这势头,冲破30亿都不是难事。 不光票房好,观众口碑也不错,豆瓣评分从8.5分慢慢涨到了8.6分,说是“叫好又叫座”一点不夸张。 可就在大家讨论电影里的历史细节时,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冒了出来。 有人在评论区里说,这电影八成情节都是编的,还有人吐槽拍得不够“真实”,甚至觉得没必要总把过去的事翻出来。 更让人不舒服的是,这些声音慢慢变成了针对主创的攻击,导演申奥的社交账号里被塞进了不少不堪入目的图片,连电影官方发布的历史照片都被人恶意修改,好好的史料被弄得面目全非。 其实稍微了解点背景就知道,这部电影里的场景都是有依据的。 导演带着团队一点点对照老照片,几乎是1:1还原了当年的城墙和街道,就连日军的暴行镜头,像杀人比赛、强迫拍“亲善照”这些,都能在历史档案里找到对应的记录。 那些说“虚构”的人,怕是根本没认真看过电影,也没心思了解背后的历史。 更让人想不通的是,有人把这种铭记历史的行为说成是“卖惨”“拉仇恨”。 电影院里,很多人看完红着眼眶说“该看,必须看”,散场后还在念叨“活在现在真好”。 这些真实的感受,难道是靠“卖惨”能换回来的? 再说,全世界都有反法西斯的文艺作品,《辛德勒的名单》《安妮日记》这些,不都是在提醒人们不能忘了过去吗? 怎么到了我们这里,认真拍一部这样的电影,反而成了错? 有意思的是,这边有人忙着抹黑电影,另一边日本网上却炸开了锅。 不少日本网民质疑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驻上海的日本使馆还特意发了声明,说要“警惕反日情绪”。 这倒从侧面说明,这部电影确实戳到了一些人的痛处。 历史就是历史,不是谁想否认就能抹去的,电影不过是把当年的真相搬上银幕,怎么就成了“制造仇恨”? 网络上的这些乱象,也不是第一次出现了。 之前《八佰》《觉醒年代》这些讲历史、讲家国的作品火了之后,总会冒出来一批人挑刺找茬。 他们往往打着“艺术讨论”的旗号,其实是在歪曲历史,这种路数,看着就像是有人在背后故意引导。 环球时报专门写了文章说这事,人民日报也站出来表态,说要警惕那些“撕裂民族精神的黑手”,不少学者也转发支持,看得出来,大家都觉得这事不能就这么算了。 网友们更是气不过,有人直接说“建议查查这些差评的人”。 倒不是说不能批评电影,艺术作品本来就众口难调,可批评归批评,上升到人身攻击、歪曲历史,那就越界了。 尤其是今年还是抗战胜利80周年,在这个节骨眼上搞这种事,性质就更不一样了。 电影里有句台词,“记住血与火,是为了保护好眼前的光”。 120多万人走进影院,不是为了看个热闹,是想离那段历史再近一点,知道今天的安稳日子是怎么来的。 那些忙着抹黑的人,可能忘了,他们敲键盘的自由,也是当年无数人用命换来的。 现在票房还在涨,想看的人还是很多。 这说明,大多数人心里都清楚,铭记历史不是为了记恨,是为了不让悲剧重演。 至于那些跳得最欢的声音,说到底,不过是螳臂当车罢了。 那么你们怎么看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女留学生回国相亲,炫耀自己的前男友是纯正的美国人。某电视台的相亲节目中,一位
【159评论】【29点赞】
春暖东风
抹黑的要么是汉奸要么不是中国人,都该诛九族
乙炔
南京照相馆电影里女主人公对抱有幻想的汉奸说的一句话:日本人都是畜牲。这就已经说明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