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年间,库兵们每天光着身子进出国库,仍有900万两银子不翼而飞,道光震怒,却反而重用有失察之罪的骆秉章。#历史人物# 骆秉章乃是清朝八大名臣之一,他读书三十余载,在不惑之年才考中进士,继而留京任官,而他的成名之路便是从这震惊朝野的“国库失窃案”开始。 1840年,骆秉章奉命稽查户部银库,刚刚上任,他便目睹了银库的各种潜规则。 都有哪些潜规则呢?库官在清点入库的银两时,每有100两银子入库,就有4两银子进众人的腰包,其中,库丁收二两,库官和查库御史分摊二两,这么算下来,查库御史每年能有两万多两银子的进账,可谓是个肥差。 收人钱财,替人办事。这些人收了钱后,便对入库的银两账目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比如实收600两,却按1000两入库,或者将成色不好的银子以次充好,长此以往,国库亏损也不足为奇。 而骆秉章上任之后,便阻了这些人的财路。 上任之后,他便开始对这些陋习进行清查,并对入库的银两进行严格把关,只要是他查库,入库银两的重量必须与账目相符,若有亏损,当班的库官们必须自行补齐。 开始,库官们并不甘心,他们认为这是骆秉章新官上任三把火,烧过去就没事儿了。没过几天,他们就找到骆秉章的一个同乡来和他套近乎,说各银号为他上任准备了一份礼物,共7000两银子,之后逢年过节都有,只要他肯松口,一年下来,也有28000两银子的进账。 骆秉章面对诱惑,始终岿然不动。一次他去查库,有名库丁将入库的银子多算了10两,他当场便将这名库丁打了40大板,以儆效尤,让在银库当差的库官们叫苦不迭。 骆秉章不但监察库银十分严格,而且丝毫不徇私情。 当时,骆秉章的恩师潘世恩任军机大臣,一次,潘世恩的儿子为了给亲戚捐个小官,便命其家丁上缴800两银子,当时正值骆秉章查库,称重银两时发现有25两的短缺,便告诉家丁们必须补齐。 家丁们知道家中老爷和骆秉章的渊源,便想跟他套近乎,拜托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骆秉章态度却十分坚决:“你们要是补不上,只能由我自掏腰包,为恩师补齐了。”家丁们面面相觑,只能乖乖地把银子补上。 由此,骆秉章秉公执法、清正廉明的名声不胫而走。 但是,国库的亏损已成事实,骆秉章即使再有手段,也无法补回之前的亏空。 1842年,库官们因分赃不均,发生内讧,居然联名上衙门控告,却不想把事情捅到了道光那里。本来道光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抠门皇帝,一听此事,他十分震怒,便要求官员们彻查此事,不查还好,等查清楚了,居然发现账面上的1200多万两白银,实物只有290多万两,亏损数量达900多万两。 这对于62岁的道光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他天天带着大臣们倡导节俭之风,却不想,自家的“老鼠”已经快把家底吃空了。 为此,道光帝将大臣们从里到外逐一彻查,逐一罚款,就连骆秉章也无法幸免,他因工作失察被撤职,同时被罚12800两白银。 道光帝灰心之余,抱着一丝侥幸,四处查问是否有哪位官员没有收受过贿赂,答案只有一个,便是骆秉章。 这让道光帝心中有了一丝安慰,次年骆秉章便官复原职。此后,他便被派往各省整肃官场风气,整治贪官污吏,减轻农民赋税,成绩斐然,深受百姓爱戴。 骆秉章被左宗棠评价为“不动声色而措湖湘如磐石之安,可谓明治体而识政要,非近世才臣所能及也!”他一生廉洁奉公,清正严明,这种精神永远值得后世学习!
道光年间,库兵们每天光着身子进出国库,仍有900万两银子不翼而飞,道光震怒,却反
吴仁朗说
2025-08-01 13:17:35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