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母亲病逝后,风水先生指着一块地说:这里是风水宝地,子孙世代出卿相!走出百步,他朝着另一块地说:这是绝户地,人葬此处,恐断子绝孙!怎料,范仲淹会心一笑,说:就选这绝户地吧!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军阀势力日益膨胀,最终导致唐王朝覆灭。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建梁,开启了五代十国的乱局。在梁、唐、晋、汉、周的短暂更迭中,权力被军阀肆意操控,帝王如同浮萍。直到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建立宋朝,乱局才告一段落。赵匡胤吸取前朝教训,采取“杯酒释兵权”的策略,重文轻武,以文统武,奠定了北宋的基本国策。这一政策虽抑制了武将权力,却未妨碍北宋名将辈出,范仲淹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范仲淹堪称北宋政坛最耀眼的明珠,他的多才多艺和卓越品德令人折服。苏轼曾高度评价他:“出为名相,处为名贤;乐在人后,忧在人先。”朱熹称他为“天地间第一流人物”,而梁启超更是将他与曾国藩并列为中国历史中“立德、立功、立言”的典范。这样一位千载难逢的人物,不仅深刻影响了北宋,更成为后世文人心中的道德标杆。 范仲淹的一生坎坷却辉煌。幼年时,他因父亲早逝,随母亲改嫁他乡,生活清贫。他以惊人的毅力刻苦读书,常以糜粥果腹,发愤苦学的故事“断齑划粥”流传至今。他最终考中进士,以才华与品德脱颖而出,步入仕途。然而,范仲淹并非仅限于书斋中的儒士,他不仅能治国安邦,更能为边疆保卫贡献智慧。他以刚正不阿的性格和廉洁自律的作风,始终践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信念。 在地方为官时,他兢兢业业,关心民生;在朝廷为相时,他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庆历年间,范仲淹推行改革,以整肃吏治、减轻民负为目标,虽然因触动既得利益集团而遭遇失败,但他的努力奠定了北宋后期政治改革的基础。他更是一位卓越的军事统帅,在延州抵御西夏入侵时,展现了深厚的军事才干,为国家安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范仲淹年幼时家道中落,仅两岁便失去了父亲的庇佑。母亲谢氏出身寒微,在范家受尽欺凌,最终不得不携子改嫁山东八品官朱文翰,那时的范仲淹便随继父姓朱。朱说,这便是他最初的名字。 27岁那年,范仲淹以朱说之名,金榜题名,高中进士。虽官职不高,品级不显,却也算迈出了仕途的第一步。他始终不忘初心,凭借一身正气,在一次次的机遇和考验中,循序渐进,平步青云,终于升至七品官。 功成名就之时,他重归范氏族谱,从此摘掉朱说的假面,以范仲淹之名行走人世。母亲谢氏,这位用爱和智慧呵护着他的女子,也终于在儿子的孝敬下,过上了几年安康的日子。 十年孝敬,转瞬即逝,范仲淹的母亲谢氏还是没能等到儿子的荣归故里。悲痛之余,他需要为母亲选一块安息之地。一位自称"风水先生"的人找上门来,信誓旦旦地说要为老夫人寻一块风水宝地。 范仲淹本不是迷信之人,但他敬重母亲的一切,便随那风水先生到郊外看地。先生挑了一处,指点道:"此乃龙脉所在,土德充沛,若安葬于此,必能使子孙兴旺发达,世代出公卿!"范仲淹颔首听着,面露难色。先生又走了百十步,猛地一指:"这里却是绝户地,葬在此处,恐怕会断子绝孙,是万万不可的!"范仲淹哈哈一笑:"就依先生,就选那'绝户之地'安葬母亲吧!"
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宋夏战争爆发,宋军接连失利。为挽回局面,宋仁宗起用范仲淹与韩琦负责陕西、河东防务。范仲淹到任后,将原本分散的兵权整合为六将,分三千人为一队,统一指挥,训兵戍守,并确立了清晰的号令与职责。范仲淹对士卒体恤备至,对当地百姓更是悉心安抚。他的努力逐渐扭转了宋军的被动局面。 《渔家傲·秋思》就是范仲淹在边防期间创作的词作,其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生动描绘了边境的艰苦景象。他主张以守为主,但强调在战术上必须以攻为守,从而掌握战略主动。他在边境大量筑城,形成碉堡封锁,将西夏的活动范围逐步压缩。范仲淹的“囚笼政策”大获成功,西夏被迫停止入侵并与宋议和,当时民间流传“范公在,不敢犯”的说法。 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因支持“庆历新政”而被贬至岳州。滕子京在任内兴修堤坝,重建岳阳楼,并致信范仲淹,请他为岳阳楼作记。范仲淹挥毫写下《岳阳楼记》,这篇名篇至今广为传颂。 范仲淹一生义举无数。被贬浙江时,一名小吏孙居中因病去世,家贫无力归葬。范仲淹慷慨解囊,赠钱数百缗,雇船护送灵柩返乡,并为防止途中关卡刁难,特作一诗作为通关凭证,诗中写道:“关津若要知名姓,此是孤儿寡妇船。”此事传为美谈。 他还教育子孙以仁德为重。一次,次子范纯仁将俸禄五百斛麦运回家途中,得知父亲的好友石延年家中困苦,“三丧未葬,二女未适”,便将麦子变卖,资助石家料理丧事,并将运麦的船也卖掉补贴。范仲淹得知后,不仅无责怪之意,反而高度赞许儿子的行为。 清乾隆帝南巡,三次到访范仲淹故居天平山,特敕建“高义园”以纪念他的高风亮节。范仲淹的一生以忠诚、仁德和才识为后人所敬仰,其精神跨越时空,成为世代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