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协开启了“终极大招”,既然你们都抵制赞助,那我就去开比赛! 中国足球,这个总能牵动无数人神经的话题,最近又上演了一出新戏码。 面对赞助商的集体回避和公众的普遍抵制,中国足协似乎想甩出一个“终极大招”:既然没人捧场,那就自己下场办比赛。 一则公告宣布,足协计划在今年举办国际邀请赛,同时向全国城市公开征集“接盘侠”。 条件很明确,谁愿意承办,谁就得提供万人以上的场地和星级酒店;至于收益,足协与承办方对半分。 这看起来像是一次市场失灵后的绝地反击,然而在更多人眼中,它更像一场垂死挣扎。 当“金元足球”的泡沫彻底破裂,当球迷的心早已凉透,足协这步棋,究竟是自救的开始,还是在滑向更深的深渊? 对普通民众来说,支持国家队的热情早已消磨殆尽。几十年“久战必败”的现实,让这支队伍在公众心中几乎失去了信誉,也难怪有网友直言“解散重组,没什么可商量的”。 这种根深蒂固的不满并非一日之寒。中国足球最早启动职业化,投入了大量资源,谁知几十年过去,非但没有进步,反而乱象丛生,搞成今天这般模样。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循环,彻底伤了球迷的心。 在此背景下,一股强烈的抵制浪潮正在成形。网络上,“只要是足协组办的赛事,一不赞助、二不观看”的表态获得广泛共鸣。 而赞助商们可比谁都聪明,国足如今的品牌形象几乎触底,企业为了声誉躲都来不及,谁还愿意主动贴钱赞助一块“烫手山芋”? 甚至有球迷提出,如果实在想看球,宁愿“去看各省自己办的比赛”,用脚投票来表达对足协的不满。 归根结底,职业足球本就是市场行为,可如果连最基本的观众和赞助商都失去了,足协又能折腾多久呢? 不过,足协的这条“自救”之路,走得也异常艰难。从这次公开征集城市“接盘”的细节看,足协很可能连办比赛的本钱都捉襟见肘,所有费用都指望地方来“买单”。 这不禁让人担忧,真要有城市愿意接手,恐怕又是某些地方主政者为了“政绩工程”而硬着头皮上马。这笔钱,到头来花的又是谁的?答案不言而喻。 更深层次的质疑,则直指足协此举的真实动机。许多人认为,这并非真心为了锤炼队伍、提升水平,而更像是在市场碰壁后“变着法子圈钱”。 足协不想着如何从根本上推动改革,反而琢磨着怎么开辟新的财源,这难道不是本末倒置吗?这种做法,不过是追求短期见效的表面功夫,方便某些人快速捞取政绩罢了。 面对中国足球的沉疴顽疾,办几场无关痛痒的邀请赛根本无济于事。数十年来,成绩不进反退,足协的公信力早已崩塌,甚至有声音呼吁必须对其进行严查。 与其把精力耗费在这些比赛上,不如踏踏实实把青训体系搞扎实,让更多孩子有球可踢,有正规的比赛可打。这才是中国足球真正的根基。 许多人形成了一个共识:中国足球要想真正重生,或许得先让现有这套体系彻底崩盘。 否则,永远只是在“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死循环里打转,永远看不到希望。现在最需要做的,恰恰是放弃那种“总有人抱着侥幸心理,觉得万一这次不一样呢”的幻想。
张路老师终于说实话了:全世界足协都在干的事儿,中国足协没干。著名足球解说员,张
【143评论】【5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