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张令国人无比心痛的战地照片,镜头中这名身受重伤,处在弥留之际的我军战士,就

佳佳怡 2025-07-31 14:37:21

这是一张令国人无比心痛的战地照片,镜头中这名身受重伤,处在弥留之际的我军战士,就是著名战斗英雄,一等功臣向志平烈士,这是他生前的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画面。 向志平是山东枣庄人,出生于1964年,他自幼习武,拥有出众的身体素质和坚韧勇敢的品质。 枣庄的老人们还记得,向志平小时候总爱蹲在村口老槐树下,听参加过抗战的爷爷讲打鬼子的故事。爷爷腿上有个子弹穿过的洞,每到阴雨天就疼,可讲起拼刺刀时眼睛亮得像星星。“志平啊,咱中国人的骨头,得比石头还硬。” 爷爷这话,他记了一辈子。十三岁那年,他跟着村里的武师练拳,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扎马步能扎到汗水浸透脚下的土地,拳头练得肿了消、消了肿,武师说他“不是练拳,是跟自己较劲”,他只嘿嘿笑,手里的拳头攥得更紧。 1982年,征兵的消息传到村里,向志平第一个报了名。临走前,母亲往他背包里塞煮鸡蛋,眼泪掉在他手背上:“到了部队,别逞强。”他把鸡蛋塞回母亲手里,挺直腰板:“娘,我去保家卫国,不丢人。”到了部队,他的功夫派上了用场,五公里越野总跑第一,单杠能做四十个引体向上,战友们都叫他“小老虎”。可他从不炫耀,谁体能跟不上,他就陪着加练,用粗粝的手掌拉着战友的胳膊往上拽,嘴里喊着“使劲!想想家里人”。 1984年,他随部队奔赴边境战场。出发前,他给家里寄了张照片,穿着军装,胸前别着朵大红花,背后是营房的白墙。照片背面写着:“娘,等我回来给您捶腿。”到了前线,他成了突击组的骨干,每次执行任务都抢在最前面。 一次摸哨,敌人的暗堡突然开火,他抱着炸药包滚到射击死角,拉燃导火索的瞬间,被流弹击中了胳膊,血顺着袖子往下淌,他硬是咬着牙把炸药包塞进暗堡,炸掉了火力点。战友们把他拖回来包扎,他疼得额头冒汗,还开玩笑:“这伤,以后能跟爷爷的比一比了。” 那张最后的照片,是战地记者在阵地上抓拍的。当时向志平刚从火线上被抬下来,腹部中弹,肠子都露了出来,脸色白得像纸,嘴唇却抿得紧紧的。记者蹲下来想给他喝点水,他摆摆手,用尽力气指了指前方:“别管我……敌人……还没退……”声音轻得像风吹过草叶。镜头定格的那一刻,他的眼睛还望着阵地的方向,仿佛还在盯着敌人的动静。 后来战友们说,那天向志平是为了掩护伤员撤退,才冲进了敌人的火力网。他本可以躲在掩体后,可听见伤员的呼救声,想都没想就冲了出去。“他总说,咱是军人,见死不救,不如回家种地。”一个老战友提起他就抹眼泪,“他口袋里还揣着没寄出去的信,想告诉家里,他当上副班长了。” 向志平牺牲后,被追记一等功。他的骨灰送回枣庄那天,全村人都来接,母亲捧着骨灰盒,手一直在抖,却没哭出声,只是反复说:“我儿,是英雄。”如今,枣庄的纪念馆里,还陈列着他练功用的拳套,上面的磨损痕迹,像一道道勋章。 这张照片让人揪心,不光是因为英雄的逝去,更因为我们看见的,是一个儿子、一个战友、一个普通青年,用生命践行了“骨头比石头硬”的誓言。他不是天生的英雄,只是把“保家卫国”四个字,刻进了骨子里。 可我们常常忘了,每个英雄背后,都有等待他回家的母亲,有一起说笑的战友,有未完成的寻常日子。那么,当我们缅怀英雄时,除了致敬,更该记住他们哪些不为人知的温柔与牵挂?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31
佳佳怡

佳佳怡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