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队五小时就为一只爱马仕Birkin、加价三成也要把LV老花抱回家的画面,正在悄

森森视野 2025-07-30 20:14:10

排队五小时就为一只爱马仕Birkin、加价三成也要把LV老花抱回家的画面,正在悄悄翻页。7月27日,《华尔街日报》罕见地用了“Forget Cartier”当标题,感叹中国年轻人开始把钱包交给本土品牌。文章里那句大实话听着像认输:“中国制造的奢侈品,已经比西方大牌更会撩动中国消费者的心。” 数据比情绪更扎心。要客研究院4月17日发布的《2024中国奢侈品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内地奢侈品销售额直接跌掉17%,只剩下5127亿元,是2011年以来最大跌幅;贝恩同期报告则把跌幅锁定在18%-20%,直接打回四年前水平。LV、迪奥母公司LVMH在亚太区三季度有机收入下滑3%,开云集团上半年亚太收入更惨,两位数跳水。 幕后故事比数字热闹。北京35岁的审计师周女士原来嫌黄金“土”,今年却被国产品牌的花丝蝴蝶吊坠圈粉,老公排队一小时花1万元买下当生子礼;32岁的化妆师张女士干脆把化妆包里的兰蔻、雅诗兰黛全部换成国产同名品牌,价格腰斩,效果却让她直呼“真香”。这些设计里藏着真正的杀招——龙、凤、蝶的织锦内衬、古法掐丝的黄金首饰,一眼就能触动文化DNA,价格却只有西方同类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谁能不心动? 西方巨头当然不肯坐以待毙。过去高高在上的硬奢现在开始“下凡”——巴宝莉在唯品会日常2折甩卖,COACH 7月借着平台特卖销量直接反弹20%以上;LVMH甚至把2025早春度假系列提前拿到上海做快闪,门店里龙年限定款比春节对联还喜庆。可年轻人并不盲目,他们一边在直播间抢半价大牌,一边把真正的心头好留给把故宫纹样做成手包、把敦煌飞天绣进丝巾的国货。对他们而言,LOGO不再等于面子,故事、审美和性价比才是硬道理。 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消费市场完成了从“炫耀”到“悦己”的迭代。贝恩在1月21日的报告里写道,频繁的涨价和迟缓的创新把“奢侈品溢价”四个字撕得粉碎,消费者宁可把钱花在旅游、户外甚至黄金ETF上。而国产高端品牌在社交媒体上用短视频讲非遗工艺、用直播拆箱讲文化典故,恰好击中了年轻人“花得值、晒得出”的心理,于是顺势完成了从“平替”到“首选”的翻身仗。 故事还没完。当西方媒体惊呼“全球最大奢侈品引擎减速”时,海南免税店客流和客单价已双双下滑15%,离岛免税销售跌掉29%。与此同时,出境游复苏让40%的奢侈品消费直接流向海外,日元贬值30%的价差就像在给日本商场拉客。内外夹击之下,西方品牌要么放下身段加入价格战,要么继续端着架子慢慢失血——留给他们的时间窗口,肉眼可见地缩小。 屏幕前的你,最近一笔“奢侈消费”给了谁?是咬牙三折入手的COACH,还是一眼万年的国产金簪?评论区聊聊,看看谁还在为名头买单,谁已经为心动投票。 信息来源: - 腾讯网·2025-07-30·《美媒:本土奢侈品牌更吸引中国消费者》 - 环球网·2025-07-29·《美媒: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变化对相关品牌敲响了警钟》 - 东方财富网·2025-04-17·《消费更理性2024年中国奢侈品市场销售额下降17%》

0 阅读:49
森森视野

森森视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