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衔大会上,毛主席指着名单问:“那个用一把大刀砍翻27个鬼子的‘军中吕布’呢?”有人回答:“他回老家扛锄头去了!”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东线战况一夜激变,敌军一个旅团借着夜色强行突围,沿着山道向我军侧翼猛扑,我军前哨阵地被压缩到不足百米,整个连队只剩下三十几人还能战斗。 就在这关键时刻,吕俊生从堑壕中跃出,手持大刀,直冲敌阵,他没有等命令,也没寻掩体,步步逼近,第一刀劈倒冲锋在前的日军军曹,第二刀斩断轻机枪手的肩胛,第三刀把敌军火力点劈了个粉碎。 那一夜,他靠一把大刀、两包炸药和不到十名战友,强行截断了敌军突围路线,守住了主阵地的最后一道防线。 那一战结束后,敌军退去近五十里,留下的尸体堆成土丘,吕俊生本人身中三刀,却不下火线,直到增援部队到来。 他的名字就此传遍整个军区,师部根据战报,将他列为一等功候选,经过政委核实后,确定他在此次战斗中单独击毙日军18人,击溃敌军一个小队,最终由司令部签署,正式授予一等功勋章。 吕俊生的大刀并非制式装备,是他从敌人手中缴获后,自己反复磨砺出来的兵器,这把大刀刃长三尺,刀背厚重,平衡感极佳。 他在训练间隙反复练习挥刀、破枪、贴身斩,每一刀都力贯刀脊,他擅长快速贴靠敌人,抓住敌军换弹或转换阵型的间隙,一刀解决战斗。 他用这把大刀斩过敌军军官、破过铁丝阵、砍断过机枪脚架,在实战中形成一套独特的战斗方式,敌军称之为“黑夜鬼刀”。 吕俊生出身贫寒,家中三代务农,父亲早年因饥荒病逝,母亲靠做草鞋和帮人洗衣抚养他和妹妹长大。 因为家里穷,吕俊生从小干活苦,手上老茧厚重,力量惊人,他小时候常跟村里的长工学打柴刀,打得准、快、狠,这样的成长环境让他懂得死守底线,也练出不服输的骨头。 他的战绩一传十、十传百,很快成为军中传奇,有老兵私下议论,说这人像三国时的吕布,杀伐果断、战无不胜。 起初这是调侃,后来越叫越响,甚至上级文件中都有人写下“小吕布”这个称号,尤其在他第三次获得一等功后,这称号便不再是戏言,而成了他的军中绰号。 八次一等功中,有五次是突击任务中完成的,三次是在包围中逆转战局,他带队炸过敌军弹药库,斩首过日军指挥官,还曾孤身潜入据点,点燃敌军燃料堆。 他不是靠运气,而是靠步步为营的凶狠打法和敏锐直觉,日军对他极其忌惮,甚至专门在作战通告中将其列为一级目标,悬赏金高达一万日元,他的名字在敌军口中变成了恐吓士兵的代号。 1945年冬,吕俊生提交退役申请,他说自己伤口未愈,家中老母体弱,妹妹出嫁无人照顾,不愿再添负担。 最初,军区没有同意,认为他战功卓著,应继续留在部队担任教官或担任营级干部,后来,经特别审查,确认其身体多处旧伤难以恢复,加之家中确实困难,最终在一次组织生活会上,军政两方通过,批准了他的退役请求。 退役后,吕俊生返回家乡,在村口租了一块地,盖了三间房,自耕自种,白天种田,晚上教村里的孩子识字。 他没有穿军装,也没有对外讲过战事,每年清明自己悄悄去烈士墓区祭奠战友,那几年他收到过数次军区信件,但从未回信。 他没有被授予正式军衔,因为那时政策尚不明确,退伍老兵大多未被纳入军衔评定体系,他本人也从未申请。 1955年,军衔制度正式确立后,一次军委高层会议上,毛主席在审阅授衔名单时无意间问起:“那个八次一等功的吕俊生呢?他怎么没在名单里?” 参谋一时无言,随后紧急调档,才发现吕俊生已退伍多年,无军籍在册,毛主席当即批示:“如此战功,不得遗漏。”随后命中央军委复核吕俊生的全部战功资料,并送至组织部门。 最终,经军委特别审议,吕俊生被追授为荣誉一级英雄模范,并颁发军功纪念章、生活补助和荣誉证书。 当地方政府将这些文件和纪念品送到吕俊生手中时,他正在村头打井,接过时没有多言,只说:“这些,是我们一起打下来的。” 吕俊生的故事在那之后才逐渐被更多人所知,他没有站在纪念台前演讲,也没有在媒体上出现,他始终守着那三间老房,一把旧锄,一口大锅,一尊大刀,藏在屋后,布满锈迹,却仍锋芒未减。 (主要信源:英雄连长吕俊生的故事——中图网)
毛主席是统帅、是导师,不是没有原因的。打济南战役时,许世友给中央发电报说,“主席
【13评论】【8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