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是条哈巴狗!”1936年,一美国女子在被中国海关检查时,为了蒙混过关,将偷

沈言论世界 2025-07-30 17:12:48

“这只是条哈巴狗!”1936年,一美国女子在被中国海关检查时,为了蒙混过关,将偷来的熊猫说成小狗,成功将熊猫带回美国。   这位“哈巴狗”的操纵者就是露丝·哈克尼斯,一个1930年代的美国探险家兼时髦女郎。   您瞅着“哈巴狗”这词儿,八成以为她是那种街头混混,其实她家底儿殷实得很——老公威廉·哈克尼斯早早规划好了“熊猫寻宝”之旅,可1934年刚到上海,他自个儿就因感染一命呜呼了。   露丝这位寡妇不甘心啊,揣着丈夫的遗愿硬撑下来:1936年她独闯四川山区,花了不少银子雇当地向导,终于在青竹堆里搞到只刚出生的小熊猫崽儿。您想想那场面,熊猫在中国被当作镇山之宝的年代,她这一抓,整个山区怕是要鸡飞狗跳。   关键是她没走官方渠道,纯属非法偷猎,但在当时国民政府混乱的节骨眼上,边境管控就跟纸糊似的,军阀混战、日本人虎视眈眈,海关官员的心思都搁在战事上,谁还仔细看个“小狗”?   实际上1936年的上海港就是场混乱流动大市场,露丝利用性别优势和那份美国护照的自带光环,顺利盖过了所有疑问——毕竟一个女人带个“宠物狗”,谁好意思翻箱倒柜?结果您猜怎么着?   这只被昵称为“苏琳”的小家伙,真被她塞进柳条篮子里装“哈巴狗”,跟着货轮漂洋过海去芝加哥,从此成了美国动物园的头号明星。   露丝能得手,更深层是1930年代中国和西方的巨大差距在捣鬼——那时中国深陷内忧外患,海关制度半瘫痪,官僚腐败成了惯例,而美国媒体正疯炒“东方奇兽”话题,露丝这一出简直就是精准踩点。   它暴露了那时代动物保护的荒唐空白:熊猫属于濒危物种没错,但民国政府连像样的保育法都没立全,西方人偷猎就跟打酱油似的容易。   这事件的影响吧,比露丝想象的深远多了——苏琳在美国引起万人空巷的轰动,带动了熊猫外交的苗头,但代价呢?   幼崽在动物园没活过两年,暴露了西方粗暴饲养的弊病;更惨的是,露丝的成功直接引发其他探险家蜂拥而至,四川山区的熊猫被偷了大半,生态系统严重破坏。回头想,她的冒险精神值得吹么?   我看未必;道德上就是个灰色地带,用一个“哈巴狗”的谎言换来的荣誉,本质是赤裸裸的掠夺。   归根结底,她那句“哈巴狗”的幌子,揭示了20世纪殖民风气的残影——西方特权阶层的任性,加在中国弱国体质上就成了残酷笑话。   好在如今不同了,您在中国旅游可别指望这样乱来;熊猫保护区巡逻队跟天眼似的,偷只蚂蚁都难。 素材来源:2017-08-22 11:36:55 参考消息网

0 阅读:0
沈言论世界

沈言论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