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消息刚刚传出:荷兰政府对以色列动手了 7月29日,荷兰政府突然宣布,将召见以色列驻荷兰大使,对加沙地带“无法忍受且不可辩解”的局势表示严厉谴责。 与此同时,荷兰对以色列国家安全部长伊塔马尔·本-格维尔和财政部长比撒列·斯莫特里赫实施旅行禁令,禁止两人入境,理由是他们多次煽动针对巴勒斯坦人的暴力行为,并公然鼓吹对加沙进行“种族清洗”。 该消息一经发布,迅速在欧洲媒体引发轰动。路透社形容这是“近年来欧盟成员国对以色列采取的最强硬、最激进的单边制裁举措”。 本-格维尔与斯莫特里赫:极右翼代表人物 伊塔马尔·本-格维尔,是以色列政坛极右翼“明星”人物,常佩戴带有“犹太力量”标志的徽章,并曾在国会公开喊出“把加沙从地图上抹去”的极端言论。财政部长斯莫特里赫则更为激进,他曾呼吁“鼓励巴勒斯坦人自愿迁出”,并因此遭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批评,认为其言论已构成“煽动种族清洗”。 荷兰此次行动,等于是将这两位部长极端立场置于国际舆论聚光灯下。 欧洲制裁阵线正在升级? 实际上,早在6月10日,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和挪威五国就已联合对本-格维尔与斯莫特里赫实施资产冻结与入境限制。但仅一天后,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便出面试图叫停。 如今荷兰单方面加入,对两人实施旅行禁令,是否意味着“五国联盟”正在演变为“六国战线”?欧盟内部目前正在紧急磋商,不排除最早下周就启动更广泛的集体制裁行动。 以色列总理办公室则对此愤怒回应,斥责欧洲国家“虚伪”,并扬言反制名单“已经在起草中”。 不只是外交姿态,而是对极端主义的警告 从某种角度看,荷兰此次行动并非单纯的外交表态,而是向极右翼势力发出的“刹车信号”。当一个国家的部长公开讨论“人口迁移”政策,这已不再是立场差异,而是触及了二战后国际秩序最敏感的道德底线。 荷兰用旅行禁令明确传达一个立场:言论自由,不等于传播仇恨的自由。 但风险也在显现:以色列会否反弹?美国是否再度干预? 不过,这类西方“点名羞辱”的做法也可能适得其反,进一步加剧以色列国内的政治极化,把原本居中的温和派进一步边缘化。 接下来值得关注的是:如果有更多欧盟国家陆续加入制裁行列,以色列是否会采取更激烈反应,例如召回驻欧盟大使?而美国方面,这一次是否还会像上次一样,施压盟友“放人”解禁?这一系列问题,将成为下周国际舆论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