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尔摩,中美第三轮经贸谈判落幕。一天半的闭门会,外界看不到桌上的细节,只能从会后声明的字缝里读空气。中方给了两个关键词,直接把美方财长贝森特推到一个尴尬境地——回去怎么跟特朗普交代? 第一个关键词:24%关税,继续暂停。 这是特朗普4月拍板的“对等关税”,原定8月12日到期。日内瓦第一轮谈判后,美国同意缓征90天。这回第三轮结束,暂停期继续延长。换句话说,美方短期不敢轻易重新抬刀。 原因很简单:要真加税,中国必然反制。过去几年,美国的关税战让自己企业在刀口上流血,供应链断裂,通胀飙高。再加一次,不是伤敌一千,是自损八百,甚至更多。特朗普口头很硬,但市场、企业、选票三重压力摆在那,他自己清楚。 第二个关键词:反制展期。 中方代表李成钢的发言里,第一次在谈判总结中直接点出——反制措施按原计划延续。这话很重,相当于当众划线:你们不动,我们不动;你们动,我们立刻还手。 这下轮到美方不舒服了。特朗普的习惯打法,是用关税逼对方单方面让步。但北京的姿态很明确——谈,可以,退?没门。 贝森特的难题在这:他得回去跟特朗普交差,但眼下结果是关税没推进,反制没撤销,美方想要的实质性“胜利”一条都没拿到。 背景噪音更刺耳。 这场谈判的尴尬,还被国际局势的两记闷棍放大。 第一,美欧“6000亿投资协议”翻车。特朗普几天前才兴冲冲对媒体宣布,欧盟答应签。但没几天,法国、德国站出来泼冷水——欧盟委员会根本没权拍这种规模的板。这意味着,这笔交易八成是个“口水合同”,真要落地,难度堪比登月。 第二,俄乌战场火力升级。谈判期间,俄军对乌克兰发动了新一轮大规模空袭。特朗普原先给普京的停火“窗口”是50天,突然缩成10到12天。这不是战火收敛,而是离失控更近一步。 结果就是——特朗普对外的两条大线,一条是贸易,一条是地缘,都开始吃紧。在这个档口,中美谈判没能交出能立刻在国内卖点的成果,对他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这只是一个节点,不是句号。 斯德哥尔摩不会是最后一回合,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已经放话——90天后可能还有新一轮。节奏很清楚:双方都不想让局势滚下悬崖,但谁也不打算先伸脖子。 中国的姿态是,立场坚定,但门不关死。美方要想真解决问题,就得拿出筹码,而不是一味用威胁来当谈判开场白。 接下来90天,贝森特要天天面对特朗普的追问——“这事有进展吗?”——而特朗普要面对的,是更现实的问题:贸易战这张牌,还能不能继续吓人? 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参考资料:《 中美会谈结束,中方代表总结的10字,恐让美财长很难向特朗普交差-中华网热点新闻 》
最高500%关税!中美谈判结束,美方发出威胁,中方表态一句话亮了瑞典时间7月2
【206评论】【17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