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的新剧本正在悄然铺开,两大熟悉的“老演员”再度登场——反内卷战略与基建投资,正合力奏响新一轮增长的序曲。这并非陌生的旋律:前者曾在2016-2018年撑起经济回升的脊梁,后者更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力挽狂澜,如今它们的再度携手,自带一种“轻车熟路”的底气。 反内卷:从“恶性内耗”到“价值回归” 反内卷战略的核心,说白了就是给过热的市场“降温去泡沫”。通过砍掉过剩产能、优化供给结构,让价格从“地板价”回升至合理区间,企业利润自然能喘口气。这一招若能见效,或许能终结近年来“名义GDP跑不过实际GDP”的怪圈——当PPI(工业品价格)和CPI(居民消费价格)企稳回升,经济才算真正找回了“体感温度”。 具体来看,这场“去内卷”战役将分三路出击: - 传统行业里,煤炭、钢铁、水泥等领域会继续深化供给侧改革,环保硬杠杠卡得更严,落后产能将被加速清退,避免“以价换量”的恶性竞争; - 新能源等新兴赛道则要踩下“重复建设”的刹车,引导资源向头部企业聚集,让真正有技术、有实力的玩家站上C位; - 行业门槛和技术标准也会同步抬高,倒逼整个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升级”。 这股风向早已吹到了资本市场,股市和大宗商品市场近期的波动,不少都与这一逻辑相关。只是市场向来爱“抢跑”,消息面的风吹草动往往被放大,接下来的关键,还要看政策落地的“真功夫”——期望值不妨放得理性些,毕竟改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大基建:从“规模竞赛”到“精准发力” 中国的基建能力早已是“世界名片”,但这一次,它要换个“打法”。近期启动的1.2万亿超级水电项目,堪称“本世纪最大手笔”,不仅能创造数万个就业岗位,更像一根“产业链条”,串起上下游的设备制造、工程建设、运营维护等多个环节,带动效应不可小觑。 过去的基建投资曾面临“甜蜜的烦恼”:地方负债压力加大、部分项目回报偏低,让投资节奏不得不慢下来。但水电和水利工程是个例外——它们不仅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投资回报也相对稳健,很可能成为未来基建的“主力军”。毕竟,一边是清洁能源的迫切需求,一边是防洪抗旱的民生期待,这类项目自带“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重光环。 隐忧与期待:内需这道“必答题” 尽管反内卷与大基建双轮驱动,但内需不足仍是绕不开的“压力点”。2024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6%,与发达国家70%以上的水平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居民“不敢花”“不愿花”的现象依然明显:消费意愿偏低,存款规模却在飙升;消费升级的动力不足,服务消费占比也待提升。 这或许正是反内卷与大基建再度发力的深层原因——前者改善企业利润,后者创造就业岗位,最终都是为了给居民收入和消费信心“打底”。当然,拉动内需的努力从未停止,只是这条路注定需要更多耐心。 展望2025年,若这两大引擎能高效运转,再叠加内需的逐步回暖,经济实现5.5%左右的稳定增长并非奢望。但比起冷冰冰的增速数字,人们或许更关心“名义GDP”的涨幅——毕竟,它直接关联着到手的工资、企业的账本、国家的财政收入,是触摸得到的“经济温度”。 新一轮增长的逻辑已清晰,接下来的故事,就看执行力与市场反馈如何共舞了。
经济增长的新剧本正在悄然铺开,两大熟悉的“老演员”再度登场——反内卷战略与基建投
周仓与商业
2025-07-30 09:50:11
0
阅读: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