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笠遇难后,蒋介石:他若不死,不至失大陆,周总理道出16字箴言 “1946年3月18日早上六点,雨还没停——’老总,若雨农还活着,大陆未必守不住。’副官端着湿漉漉的军帽,小声对蒋介石说。”这句半抱怨半感慨的话,只换来蒋的一声叹息。前一夜,南京江宁岱山的山坳里仍在冒烟,碎片、遗物、残翼散落一地。军统头子戴笠,以这样一种决绝的方式,完成了他传奇又阴冷的一生,年仅四十九岁。 空难消息传开,政坛、江湖、外交圈同声失语。美国顾问团惊讶:短短十年,这个浙江衢州人竟握有十八万情报人员,足迹遍布亚洲;苏联驻重庆使团暗暗舒口气;而延安方面,在冷静分析后,周恩来对身边同志说出那十六字:“天亡雨农,我党革命,可快十年。” 倒带到三十二年前。1914年,十八岁的戴春风迈进杭州省一中,成绩名列前茅,却因偷窃被当众逐出校门。少年心性一朝裂开,他在上海滩摸爬滚打,跟着黄金荣跑腿,给杜月笙倒茶,也蹭过王亚樵的夜宵摊。人情世故学得飞快,正面功课却一塌糊涂。滩头混迹的七年,练就他一双鹰眼:谁能掌权,谁是靠山,一望便知。 1926年冬,他顶着新名字“戴笠”重考黄埔。那年他二十九,比大多数学员大八九岁。学弟笑他老,他就熄灯后挑灯背《孙子》,再去操场加练手枪。蒋介石注意到这个上进的“勤务兵”,更看中他一句“只要校长一句话,我命都可以不要”。黄埔六期毕业,戴笠没去前线,而被派去“盯人”。从此,情报成为他的饭碗,也成为他上升的电梯。 1931年,力行社与复兴社相继浮出水面。蒋要人“攘外必先安内”,戴笠领命成立特工处。编制只三十来号人,他却用半年布下密网:南京、北平、汉口、广州,主要车站码头都埋了暗桩。老资格邓文仪、郑介民很不服气,可蒋一句话就让他们闭嘴:“他没有派系,最可靠。”换句话说,戴笠的弱点就是靠蒋吃饭,这正合蒋意。 军统真正的膨胀在抗日全面爆发后。卢沟桥枪声一响,情报处升级为“调查统计局”,外界干脆称之为军统。三年内,局里破译电报三十余万件,拦截密件近十吨。1941年秋,军统截获日军偷袭珍珠港计划,急电华盛顿。美国海军部把文件丢在一边,理由是“亚洲佬字迹潦草”。几个月后夏威夷浓烟冲天,罗斯福才对幕僚说:“让戴先生来一趟。”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随即建立,戴笠被请到华盛顿喝威士忌,他用蹩脚英文笑道:“You believe me now?” 同一时间,蒋介石开始警惕。军统基层特务拿的不是军饷,而是“雨农费”;南京街头谣言四起,说“雨农有自己的军”。1944年“浴室密谈”传闻更让蒋坐立难安:戴笠与胡宗南关起门来,半夜商议“天长地久大计”。蒋虽未握到确凿证据,却已经动了“削藩”之心,只是内战在即,刀子暂且收着。 1946年春,戴笠北平、青岛、南京三头跑,名义上查汉奸、整兵员,实则搞“局中局”。3月17日拂晓,C-47专机在北平起飞。天气预报连报低压,杜月笙专门发电劝他留宿徐州,他甩下一句“事急”,执意登机。十点三十三分,机身在岱山南坡炸成火球,十三人无一生还。 事故报告写得简短:天气恶劣、机件故障。可相关档案被统一封存,飞行日志少了关键一页,刘玉珠的名字离奇消失。两个月后,马汉三被蒋介石下令枪决,罪名是“勾结日伪”。真相被泥沙掩埋,只剩猜测:蒋要除心腹大患?马汉三先下手?抑或单纯意外?历史学界迄今仍无定论。 值得一提的是,空难前两周,上海滩流传两句怪诗:“三五三十七,骑鹤入青冥;不怕南来一只虎,只怕北来一支机。”有人事后翻日历,民国三十五年三月十七,与坠机日精确吻合。信迷信的人称其“天意”,不信的人说不过是事后诸葛。 戴笠死后,军统群龙无首,蒋临时让郑介民主持,却怎么也拼不回那张蛛网。十个月后,全面内战进入决胜阶段,解放区节节推进。延安情报部门梳理电文,用红笔在墙上写下那句评语:“戴氏一死,革命前程推进十年。”这话后来被概括为“周总理十六字箴言”,成为研究情报战史的经典注脚。 有人把戴笠称作“东方魔鬼”,有人视他为“特工之王”。冷冰冰的数字背后,他的确改变过战局——对抗日的贡献、对国内政斗的血腥,同样清晰。也正因如此,他那架燃烧的C-47像一把火,烧亮了国民党统治的裂缝,也照出了情报帝国的脆弱。如今再看那一地残骸,只剩一个简单结论:个人权谋再复杂,也敌不过时代浪潮滚滚向前。
发现没有?除了释永信以外,其他和尚同样都是肥头大耳,而且每一个人几乎都有
【522评论】【25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