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孙权独自坐在建业宫中,手指划过竹简上四个名字: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烛光

闻史忆今阁 2025-07-30 00:10:51

晚年的孙权独自坐在建业宫中,手指划过竹简上四个名字: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烛光摇曳间,他仿佛看见赤壁的冲天火光,又听见荆州城头的厮杀声。这位东吴大帝突然苦笑:“若无你们四人,江东早成他人囊中物;可有了你们,孤却夜夜难眠……” 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登基大典上群臣朝贺,老皇帝的目光却停留在四个空位上——那是他心中永远的四根支柱,也是四个让他爱恨交织的名字。 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后世尊称“东吴四大都督”。但是,孙权从未正式设立“大都督”职位。这四人真正的身份,是战时总指挥官,或是被临时授予兵权的统帅。 现代人总爱给他们排座次。但当我们翻开《三国志》,发现陈寿早已给出答案:周瑜、鲁肃、吕蒙合传,陆逊却单独列传。更耐人寻味的是,孙权晚年与陆逊品评群臣时,亲口将陆逊比作“继任周瑜之人”。 孙权心中自有一杆秤。他曾坦率评价:“周公瑾雄烈,胆略兼人;吕蒙勇而有谋;鲁肃劝我借刘备地,是其一短。”当他说到陆逊时,语气却变得复杂。这个救江东于危亡的丞相,最终被他自己逼死。 长江水奔腾不息,四位都督的人生如同四把钥匙,开启了不同的历史之门。 建安十三年(208年)冬,曹操二十万大军压境。张昭等重臣力主投降,周瑜却星夜驰归。他伸出三根手指对孙权说:“给我三万精兵,定破曹贼!”赤壁的火光照亮了他俊朗的面容,也照亮了三国鼎立之路。 鲁肃的战略眼光远超时代。早在建安五年(200年),他就为十九岁的孙权绘制帝王蓝图:“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这比诸葛亮的“隆中对”足足早了七年。当关羽单刀赴会时,鲁肃拍案而起:“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荆州官员竟无言以对。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吕蒙的白衣商船横渡长江。荆州城头变换大王旗,关羽败走麦城。这场胜利却暗藏杀机,刘备举国复仇的烽火,三年后烧到了夷陵。 章武二年(222年),陆逊在夷陵让刘备七十万大军灰飞烟灭。年轻的统帅手持火把,轻叹:“今日之后,再无安枕。”此战若败,东吴历史将终结在孙权手中。 四位都督的抉择背后,是两种战略思想的激烈碰撞。 周瑜与鲁肃的路线之争最具戏剧性。赤壁战后,周瑜密劝孙权:“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必为后患”。他想软禁刘备,吞并其部众,西取益州实现“二分天下”。鲁肃则坚持联刘抗曹,甚至劝孙权借出南郡。 孙权最终选择鲁肃路线,后果却耐人寻味。借荆州确实为东吴赢得发展时间,但也让刘备坐大。当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索要长沙、零陵、桂阳三郡时,关羽竟刀兵相向。 吕蒙偷袭荆州看似战术妙笔,其实是战略险棋。当时曹丕若听刘晔“联蜀攻吴”之计,东吴可能瞬间覆灭。陆逊石亭大破曹休后,朱桓提议乘胜追击夺取淮南,他却摇头:“守江必守淮?守江更要守国本啊!” 周瑜最幸运,三十六岁病逝巴丘,永远定格在“雄姿英发”的形象。孙权抱着他的棺木痛哭:“公瑾有王佐之才,今忽短命,孤何赖哉!” 鲁肃死后二十年,孙权对群臣说:“鲁肃劝我借刘备地,是其一短”。曾经“帝王之业”的知音,最终沦为决策失误的案例。 最惨烈的是陆逊。当孙权晚年陷入太子之争,这位出将入相的功臣竟被逼得“愤恚致卒”。他死后,孙权才看到其遗书:“西陵要害,国之关限”。二十年后,陆逊之子陆抗正是坚守西陵,击退晋军为东吴续命二十年。 长江边的建业宫中,老皇帝最后一次召见陆逊。他看着这位救过东江山的丞相,冷冷道:“卿与全琮结党,欲乱我朝纲否?” 陆逊愕然抬头,忽然明白周瑜为何要早逝。英雄最好的结局,或许就是在帝王猜忌之前离去。 长江水奔流不息,英雄魂永不湮灭。当我们争论谁贡献最大时,不如想想:若无周瑜,江东已成焦土;若无鲁肃,孙刘早成死敌;若无吕蒙,荆州仍在他人手;若无陆逊,夷陵便是东吴终点。四大都督如同四根巨柱,撑起了江东八十年江山。

0 阅读:32

猜你喜欢

闻史忆今阁

闻史忆今阁

从历史角度审视当下,以全球视野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