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国防大臣约翰·希利表示,说如果台海局势升级,英国可能会对中国动武! 英国国防大臣约翰·希利最近关于台海局势的一番言论,让不少人想起了那句老话:“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不过现在看来,这头骆驼可能已经瘦成了羊,还非要学狮子吼。 这位大臣站在澳大利亚达尔文港的“威尔士亲王”号航母上宣称英国“准备好为台湾而战”,背后的逻辑其实挺有意思——就像一个退休的拳击手总爱炫耀自己年轻时的金腰带,却故意忽略现在连俯卧撑都做不了十个的事实。 先看看英国海军的家底。根据2025年最新数据,皇家海军现役4000吨级以上的主力战舰只有21艘,包括2艘航母、6艘驱逐舰和11艘护卫舰。这数字听起来好像还行,但对比一下就知道差距:中国海军仅南海舰队的驱逐舰和护卫舰数量就超过英国全国总和,更别提还有航母、核潜艇和东风导弹组成的区域拒止体系了。 更尴尬的是,英国这两艘航母简直是“问题专业户”。“伊丽莎白女王”号去年因为螺旋桨轴腐蚀被迫退出北约演习,而“威尔士亲王”号在2024年同样因为传动轴故障在港口趴窝了九个月。最绝的是,这两艘航母的舰载机数量长期“贫血”——理论上每艘能搭载36架F-35B,但实际部署时连10架都凑不齐,还得靠美国支援。 再说说英国的“奥库斯”联盟。这个所谓的三边安全伙伴关系,表面上要帮澳大利亚造核潜艇,实际上暴露了英国的窘境。按照计划,英国要在2040年前后为澳大利亚提供新型核潜艇,但自家的“无畏”级战略核潜艇首舰还在船坞里趴着,建造进度比原计划落后了五年。 更要命的是,英国国防工业早就没了当年的精气神。2023年下水的“勇敢”号驱逐舰,刚服役就被曝出动力系统存在设计缺陷,不得不返厂大修,而负责建造的BAE系统公司连零部件库存都不足,最后只能拆其他舰艇的零件应急。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操作,让人不禁怀疑,英国是不是把当年拆皇家海军老舰的传统技能点满了。 英国在亚太的军事存在,说白了就是一场“拼凑式表演”。2021年“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访问南海时,编队里除了45型驱逐舰“卫士”号和23型护卫舰“里士满”号,剩下的居然是挪威和加拿大的军舰。这种“多国拼盘”的阵容,与其说是展示实力,不如说是在掩盖家底空虚。 更讽刺的是,英国海军连基本的后勤保障都成问题。2024年“威尔士亲王”号航母在印度洋执行任务时,因为补给舰“维多利亚堡”号故障,编队不得不提前返回港口,连原定的联合演习都取消了。这种“出师未捷舰先瘫”的戏码,简直是现代版的“草船借箭”——只不过这次借的不是箭,而是尴尬。 再看看英国的经济状况。2023年英国GDP虽然增长到3.37万亿美元,但国防预算占比只有2.3%,即便到2027年提升到2.5%,也不过是多了134亿英镑。 这点钱能干什么呢?按照英国国防部的计划,2025年要退役5艘大中型舰艇,包括两艘船坞登陆舰,而新建的26型护卫舰首舰要到2030年才能交付。这种“拆旧船补新船”的模式,让人想起了那个经典笑话:英国海军的舰艇数量就像旋转门,出去一艘,十年后才能进来半艘。 中国这边的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东风-27导弹的试射成功,直接把英国的“航母威慑论”打成了笑话。这款射程8000公里、配备高超音速滑翔弹头的导弹,能在末端以20马赫的速度变轨,美国现有的“标准-6”防空导弹根本拦不住。 更关键的是,中国海军的现代化进程是全方位的:055型驱逐舰、075型两栖攻击舰、山东舰和福建舰航母,再加上南海的岛礁机场,形成了从空中到水下的立体防御网络。英国智库“皇家联合军种研究院”的报告承认,中国在台海周边的区域拒止能力,已经让任何外部势力的介入都变得“代价高昂且风险极大”。 英国的这番操作,本质上是殖民时代思维的残留。就像一个破落的贵族总爱穿着祖传的礼服参加派对,却忘了口袋里连买杯咖啡的钱都没有。从2021年的航母“环球航行”到现在的“奥库斯”联盟,英国试图用军事存在刷存在感,背后折射的其实是对自身国际地位下滑的焦虑。 但现实是残酷的:当“威尔士亲王”号航母在亚太海域游荡时,中国海军的052D型驱逐舰正在南海进行实弹演习;当英国国防大臣在镜头前慷慨陈词时,中国的东风导弹部队正在西北大漠进行夜间机动演练。这种实力的差距,就像一场跨时代的对决——蒸汽朋克对上了人工智能,结果不言而喻。 最后,我们不妨用英国自己的历史来打个比方。1982年马岛战争时,英国还能拼凑出一支特混舰队远征南大西洋,但那是最后的辉煌。现在的英国,就像一个拄着拐杖的老人,非要参加马拉松比赛,还宣称自己能拿冠军。
当地时间2025年7月28日,多家外国媒体包括美国媒体集体爆料称,伊朗马汉航空在
【4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