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国歌之父”田汉被永久开除党籍,最终在监狱中去世,许多人认为他是冤枉

千百年一叹 2025-07-29 15:35:40

1968年,“国歌之父”田汉被永久开除党籍,最终在监狱中去世,许多人认为他是冤枉死的。七年后,田汉的妻子才得知真相,没过一年,她也随他而去。 一个为民族觉醒创作出不朽国歌的文艺家,却在人生暮年遭遇开除党籍并死于狱中,许多人视其为冤案。七年过去,他的妻子方知丈夫已故,随即离世。这段夫妻命运交织的往事,隐藏着怎样的时代印记? 田汉于1898年3月12日出生在湖南长沙县一个贫困农民家庭,父亲早逝,由舅舅易梅臣抚养长大。舅舅易梅臣支持他求学,田汉从小对戏曲感兴趣,14岁时开始改编京剧剧本。 1912年,他进入长沙师范学校学习,1916年自费前往日本留学,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就读期间,接触西方戏剧理论和进步思想。留学期间,他参与留学生团体活动,1920年发表处女作《梵峨琳与蔷薇》,并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合作出版文集。 1921年,他继续在日本学习戏剧,1922年回国后,在上海中华书局担任编辑,同时创办南国社,推动戏剧改革。他创作了多部话剧,如《获虎之夜》和《咖啡店之一夜》,这些作品直指社会问题,引起广泛反响。南国社成为当时重要的文艺团体,田汉通过它组织演出和培训,影响了许多青年文艺工作者。 田汉的感情经历较为复杂。第一任妻子易漱渝是他的青梅竹马,两人于1920年在长沙结婚,但易漱渝在1925年因病去世。第二任妻子黄大琳是易漱渝的同学,两人短暂结合后分开。 1925年,林维中通过田汉的散文与他联系,两人通信后于1930年结婚,这段婚姻持续到1946年离婚。 在此期间,田汉结识安娥,两人于1930年相识,安娥怀上孩子后将婴儿送给母亲抚养,并告知田汉孩子已夭折。安娥随后与任光结婚,合作创作歌曲。1946年,田汉与安娥正式结合,成为他晚年的伴侣。田汉一生有四个儿子,分别来自不同婚姻。 1935年,日本侵华加剧,田汉为电影《风云儿女》撰写剧本和主题歌词《义勇军进行曲》。歌词创作于1934年底,作为电影大纲的最后一页。1935年,田汉被捕前将歌词草稿传递给聂耳,聂耳谱曲后,这首歌迅速传播,成为抗日救亡的象征。 聂耳与田汉合作过多首歌曲,如《开矿歌》,这是他们的第一首合作。《义勇军进行曲》由阿隆·阿甫夏洛穆夫编写管弦乐总谱,1949年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田汉的创作生涯丰富,他写了60余部话剧、歌剧,20余部电影剧本,24部戏曲剧本,以及近2000首歌词和诗歌。 他的作品如《关汉卿》于1958年完成,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塑造了元代戏剧家形象,推动戏曲改革。 田汉早年受到谭嗣同、陈天华、黄兴和南社诗人的影响,投身文艺活动。1920年代,他加入创造社,成为亲共作家组织成员。1930年代,他领导左翼戏剧联盟,组织抗日宣传演出。抗日战争时期,他在桂林等地从事文艺工作,创作多部抗战剧本。 解放后,他担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推动文艺事业发展。他的藏书近十万册,体现了深厚的文化积累。田汉的艺术成就包括发动南国艺术运动,奠定中国现代戏剧基础。他与聂耳的合作对中国音乐史有重大贡献,两人共同创作14首歌曲。 1968年,田汉被永久开除党籍,并关入秦城监狱。那年他70岁,身体患有糖尿病、尿毒症和冠心病等多种疾病。在狱中,他的健康状况逐渐恶化,无人及时医治。 12月10日,他因疾病并发症去世。遗体以假名“李伍”处理,骨灰下落不明。许多人认为他死得冤枉,早年作品被误解或个人因素导致此结局。1975年,已故的田汉被宣布为叛徒,再次确认开除党籍。他的书籍材料被没收,藏书和手稿封存多年。 田汉的去世过程充满争议,一些资料显示他死于多重疾病并发,但具体狱中细节不明。他的文艺贡献被后人认可,如《义勇军进行曲》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他一生创作的戏剧作品灿若星辰,影响了多代文艺工作者。去世后,他的历史结论在1979年得到平反,追悼会在八宝山举行。 1975年,安娥在北京家中得知田汉已于七年前去世。她当时瘫痪在床多年,由家人照顾。得知消息后,她的健康进一步衰弱。1976年,唐山地震余波影响北京,安娥的半身不遂加重,并发症增多。她于当年去世,与田汉的命运紧密相连。 安娥原名张式沅,1905年生于河北书香世家,早年熟读古文诗词。1920年代,她加入文艺团体,与田汉合作多部作品。她一生有过三次婚姻,与田汉的结合于1946年正式确立,两人育有一子田大畏。安娥的文艺活动包括演唱歌曲和参与左翼文化运动。她去世时,家人处理后事,两人骨灰安葬。 田汉和安娥的晚年经历反映了时代变迁。田汉的儿子们分散各地,有的从事文艺工作。安娥在得知丈夫死讯后,仅存活一年,显示出夫妻情感的深厚。他们的故事被多家博物馆和展览记录,如田汉生平事迹图片展,展出百余幅珍贵图片。田汉的文化遗产包括国歌在内,继续影响当代。他的戏剧理论推动了中国话剧和戏曲的现代化。

0 阅读:2
千百年一叹

千百年一叹

历史长河中的悲欢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