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15%、日本15%,美国已经完成与除中国外,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关税贸易谈判,欧盟、日本都得到了不错的结果,压力给到中国这边了。 然而15%的关税比特朗普上台前高出不少,而且欧盟还得向美国投资6000亿美元,欧洲贸委会主席朗格对此协议表示强烈不满,直言不符合欧洲的根本利益。 日本在关税谈判启动之初,曾要求美方撤销所有加征的关税,到如今接受这一协议,不难看出日方作出了无奈的让步。 所谓的“优待”不过是把盟友,从更高的关税悬崖边拉回来半步。本质上还是在用关税当工具,既能拿捏盟友,又想把矛头对准中国。 再看对东南亚那19%-20%的关税,看似比欧日高,实则是用梯度差异制造贸易圈的割裂。 美国认为东南亚国家在产业链上对中国依赖极深,抬高对东南亚的关税,等于给中国和东南亚的合作设障,想逼着区域内的产业链往美国希望的方向转。 可这也掩盖不了一个事实,无论是15%还是20%,这些压力迟早会传导到美国国内市场,进口商品涨价,企业成本上升,最终买单的都是美国自己的企业和消费者。 更值得说道的是那些悬而未决的钢铁、铝产品50%关税,这哪是谈判的遗留问题,分明是美国留的后手。 对欧日来说,这是悬在头顶的利剑,随时能用来逼迫他们在对华问题上让步,对中国而言,这是明摆着的差别待遇,想通过规则漏洞把中国排除在主流贸易体系之外。 美国以为这样就能卡住中国的脖子,却忘了中国这些年在贸易博弈里,早就练出了抗压能力。 这些年中国遭遇的贸易限制还少吗?从芯片到能源,从市场准入到技术壁垒,哪一次不是在压力下找到新的出路? 就拿这次的差别待遇来说,表面上是给中国添堵,实际上倒成了倒逼产业升级的动力。企业为了应对关税成本,不得不提升产品附加值,把技术短板补上。 市场多元化也在加速,东南亚、中东、拉美这些新兴市场的份额不断扩大,以前依赖单一市场的风险被分摊,反而让中国外贸的韧性更强了。 中国的产业链完整度在全球都是数一数二的,从低端制造到高端研发,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这套体系不是靠几个关税数字就能打散的。 美国企业心里比谁都清楚,离开中国市场和供应链,很多产品要么做不出来,要么成本高到离谱,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国内一直有企业在反对加征关税的原因。 说到底,美国的这些操作看似把压力给到了中国,实则是在给自己挖坑。盟友不是傻子,15%的关税已经让他们尝到了苦头,心里早就对美国的“霸权式合作”憋着气。 美国国内的消费者和企业也在用实际行动抗议,进口成本上升导致的通胀压力,迟早会变成政治压力。 而中国这边,既没有被差别待遇打懵,也没有跟着美国的节奏乱了阵脚,而是踏踏实实搞产业升级,拓展新市场,这种以静制动的应对,恰恰是对贸易保护主义最有力的回应。 或许美国以为靠关税就能遏制中国发展,可历史早就证明,封闭和对抗从来赢不了开放与合作。 这次的关税博弈,最终只会让中国的产业链更健壮,市场布局更合理,而美国折腾半天,可能只换来盟友的疏远和国内的民怨,这笔账算到最后,谁亏谁赚,其实早就一目了然。
中国没有让步,美国对欧洲开出来的条件,复制到我们身上失败了!经过两天的谈判,中美
【25评论】【2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