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郑州,七旬老人20多年前给一同学借了82300元,对方迟迟不还,老人诉至法院,判决下来后对方为了不还,连人带钱跑路了,老人只好申请强制执行,多年过去,执行干警推算欠款人已到了退休年龄,就冻结查扣了她的退休金账户,被扣了8年退休金后,欠款人顶不住压力主动现身为自己求情,结局唏嘘! "我都以为这钱要不回来了,没想到最终是以这种方式又重归于好!"张先生无奈的说道,这位年过七旬的河南郑州老人,讲述了一段长达二十余年的追债历程,一个关于信任、坚持与最终和解的故事,令人唏嘘不已。 故事要从二十多年前说起,当时张先生与老同学李某关系甚好,两人同窗数载,情谊深厚,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82300元不是一笔小数目,相当于普通家庭好几年的积蓄,然而,当李某因家庭突发变故向张先生借款时,这位重情义的老人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援手。 他没有要求李某写借条,只是口头约定了还款时间,然而约定的还款日过去后,李某却以各种理由推脱,后来干脆失联了,起初张先生还保持着君子之交的淡然,认为朋友之间应该相互信任,但随着时间推移,李某的杳无音信让张先生感到不安,这笔钱对退休后的张先生来说,并非小数目。 多次联系无果后张先生决定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他聘请了律师,收集了当年借款的证据,包括转账记录、证人证言等,向郑州市某区法院提起了诉讼,经过审理,法院判决李某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归还张先生82300元本金及相应利息。 然而判决书下发后,李某却玩起了"人间蒸发",法院多次尝试送达法律文书,但李某的户籍地址早已人去楼空,银行账户也空空如也,随后他向法院申请了强制执行,执行干警多方查找李某的下落,但收获甚微,在那个信息化程度不高的年代,寻找一个刻意躲债的人如同大海捞针。 这一等就是十几年,张先生从满头黑发等到白发苍苍,心中的希望也逐渐被现实消磨殆尽,就在张先生几乎放弃希望的时候,事情出现了转机,近年来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法院执行系统与各大银行、社保系统实现了数据对接,执行干警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李某可能已经到了退休年龄,并且每月有稳定的退休金收入。 这一发现让执行团队看到了新的希望,按照法律规定,退休金作为被执行人的生活必需费用,应当保留基本生活费,但超过部分可以用于偿还债务,于是法院依法冻结了李某的退休金账户,每月按比例扣划一部分用于偿还张先生的债务。 这一扣就是八年,李某的退休金账户每月都会被划走一部分,虽然保留了基本生活费,但长期下来也让她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压力,起初,李某依然选择逃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逐渐意识到,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执行方式,让她无处可藏。 被扣了八年退休金后李某终于顶不住压力,主动联系了法院和申请执行人张先生,当她在执行人员的陪同下见到张先生时,两位老人相视无言,眼眶都湿润了。 张先生看着眼前这位老同学,心中五味杂陈,二十多年的等待,八年的法律执行,让他经历了从愤怒到失望,再到无奈接受的过程,如今看到李某主动现身认错,他的心结似乎也解开了,经过执行人员的调解,双方达成了和解协议,签字的那一刻,两位老人相视一笑,仿佛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校园时光,这场跨越二十年的债务纠纷,终于画上了一个句号。 此事在网上引发了广泛讨论,网友们对此事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位网友留言道:"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但有时候,法律的执行也需要时间和耐心,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的道理,无论逃到哪里,最终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另一位网友则认为:"这个案例既让人看到了法律的威严,也感受到了人情的力量,二十年的债务纠纷,最终能够和解,既离不开执行干警的坚持,也源于两位老人对往日情谊的珍视,希望这个故事能给更多人启示:诚信做人,踏实做事,才是立身之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时间如何流逝,无论距离有多远,诚信与责任,始终是我们应当坚守的底线,而法律,则是维护这种底线最有力的武器。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公司领导得知我怀孕后的恶心操作
【1评论】